《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明朝古典科技的突出成就,包括建筑成就和三部科学巨著。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明朝的古典科技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当时的科技成就对传统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通过对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在学习古典科技巨著这一目时,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了解明代的小说和戏剧;
2、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提高审视明代小说和戏剧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而且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掌握建筑成就、科技成就的特点;了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些图片,知不知道今天的长城主要是历史上哪个朝代长城基础上留存下来的呢?
教师讲述:今天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遗留下来的。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为人类还创造很多宝贵的财富和文化遗产,今天上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教授
一、科技名著
细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朝代
著作
内容
地位
李时珍
明
?
?
宋应星[来源:学科网]
明末
?
?
徐光启
明末
?
?
人物介绍: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历史故事: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万里长城——我国古代一项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里。它已经被列为世界的一大奇迹。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补充图片与相关内容: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雄关”之称。
2、雄伟的北京城
(1)时间——明成祖
(2)基础——元大都
(3)北京城——(京城、皇城、宫城)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北京城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使整座城市增添了端重、庄重的气氛。
教师过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中心的宫城,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鸟瞰图
学生探究:结合图片,紫禁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时代特点?教师总结:/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内部结构反映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三、小说和戏剧
细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
拓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
上古神话传说 →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2、戏剧:
(1)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汤显祖——《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 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补充:《徐霞客游记》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明代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前让学生预习、交流,避免出现课堂上的死板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民主化。
课件36张PPT。
这是一个只有读书应考、 科举取仕才是光宗耀祖,提高地位的社会。嘉靖十三年,乡试,他落选。
嘉靖十六年,乡试,他又落选。
嘉靖十九年,乡试,他又又落选。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山楂“消食积、补脾;化饮食,消肉积”;“化血块气块,活血。”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
白萝卜“生吃可以止咳、消胀气,熟吃可以补气顺气”
小米“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胃冷者不宜多食”。《本草纲目》
一、 科技名著1.作者: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主要内容:“全书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共收录方剂11096首,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它不仅更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补充了不少新的药物及验方。”房繄恭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其他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的药物及方子,李时珍采取‘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记录了下来,避免了它们的失传。”
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8年即将迎来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李时珍是药界历史上的集大成者,后人难以超越或无法超越。当传承李时珍精神,以药者仁心为生存立命之本、之魂、之道。
新旧串联请补充:三位医学家或药学家的名字
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
汉末医学家(《伤寒杂病论》)——
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1.主要内容:内容非常丰富,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他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2.地位: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 、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思考:根据课文,试分析《天工开物》为什么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材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的中国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
徐光启 明朝277年里,他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主要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2.地位:《农政全书》是一本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相关史事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材料一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遗憾的是,中国的《天工开物》问世三百年来却没有引起中国人足够的重视,反倒是传播后促进了日本和欧洲的发展......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到了日本,作为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日本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永松《<天工开物>埋没300年 却让日本和欧洲“捡宝”》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天工开物》命运不同的原因。
我国的古建筑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百分之五以上,各个城市的百年以上建筑已经不多,保护古建筑的压力极大。作为当代人的我们要肩负历史责任,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长城是由墙体、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明长城①修筑目的: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②范围: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居庸关雁门关平型关相关史事
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时代的国家均实行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有极高的旅游观光的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2.北京城①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1407-1421历时14年)
②特点: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③城中心是宫城(又名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从明到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
材料一: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材料二:
“9”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龙壁、九龙椅、81颗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5条脊、檐角兽饰9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为9梁18柱。故宫内房间数总共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思考:这种结构布局反映了明清什么样的时代特点?皇权至上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
故宫平面图故宫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1)中轴对称,一条南北中轴线贯整个故宫。(2)主次分明,故宫分内朝和外朝两部分;(3)规模大,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1、背景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自学文本3分钟,完成下列表格。元末
明初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一部优秀
的长篇小说明朝吴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汤显祖
戏剧家批判吃人的
封建礼教。
1.《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水浒传》施耐庵(1296—1370),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3.《西游记》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淮安府山阳县人。祖籍安徽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二.戏剧①概况: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③表现:不少剧作家创做了许多优秀的作品。②原因:前期的文化积累;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的长期稳定。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汤显祖
思想主旨: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知识拓展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