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能力水平不一,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而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元都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学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宋元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高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教学重点】
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宋词《水调歌头》(具体内容见PPT);学生齐读。
教师过渡: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新体诗歌,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走进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宋词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授
一、宋词元曲
多媒体展示: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风格特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宋词
元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根据教材找出答案。
教师过渡:宋词元曲仅仅是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一个侧影,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其他内容。
二、城市发展
多媒体展示:考参教材相关地图,完成表格
朝代
都市古名称
现在的名称
北宋
南宋
元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宋——东京——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元朝——大都——北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通过教材寻找答案的能力。)
【合作探究】请同学分小组讨论,思考导学案环节三合作探究部分第一问,讨论并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材料中找寻答案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图见PPT)
材料二 坊市制的核心是对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制约。这一制度盛行于西汉至唐代。西汉长安城市场偏于西北一隅;唐长安城中,全城商业仅限于东、西两市。北宋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东京城的商业活动已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南宋时,临安城的商业十分兴旺,城市中部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坊制不复存在。此时,市集突破城郭的限制,不断向城外扩展,在城市附近形成新的商业区。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P41
[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在商业活动的设置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市集设置更加灵活。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教师讲解: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与唐的首都长安在都城结构上有很多不同,根本的一点在于:不再有先前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唐代实行坊、市制度,把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等以外,其他人不许向街路开门。宋代的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繁华,逐渐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居民破墙开店,已不足为奇,在开封城内,随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店等。空间的藩篱倒塌了,时间的限制也在崩溃。
从汉代到唐代,政府在都市中指定集市贸易地点,商人们集聚到那里做生意。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唐代规定,夜晚不能做生意,叫作“夜禁”。宋初宣布不禁夜市,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成为了常见的现象。
(设计意图:了解宋朝时期商业活动的变化,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三、城市文化
[提出问题]阅读课本第55~58页,说说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可以从市民人数、从业场所、传统节日、文学形式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宋词元曲”。
多媒体展示: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出现了许多传统节日,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
多媒体展示:各种娱乐节目、传统节日等图片。
教师讲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开封城内还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娱乐场所中有着各种艺人在进行表演,有猴戏、角抵、说书、傀儡戏、斗蟋蟀、卜卦、唱曲、剃头、杂剧等,十分热闹。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相扑原产于我国,唐朝时传到日本,现为一种流行于日本的摔跤运动。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期间有贴春联、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拜年等习俗,节令食物有饺子、年糕、春卷、糍粑等。每年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还有着逛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节日期间吃咸蛋、粽子,喝雄黄酒等,还有着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每逢中秋,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月饼也是节日间最为流行的食物。
宋元时期出现了宋朝元曲等新的文学形式。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描写花前月下的景色,到了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PPT中用大量的图片,再现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知识的展现更加直观、感性,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利用图片把握知识。)
【合作探究】请同学分小组讨论,思考导学案环节三合作探究部分第二问,讨论并得出结果。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分析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摘自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p31
材料四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摘自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p55
材料五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陆交通的便捷,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钱量的增加及纸币(交子、会子)的创设与发行,坊市制度破坏后带来的沿街开店,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统一的商税制度,以及与辽、金、夏的“榷场”贸易和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为宋代城乡的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
材料六 宋辽议和使得两国在以后的118年时间里没有再打仗。这是一次真正的和平条约。宋朝赢得了和平发展机遇。宋朝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都是以此为开端。与西夏的议和也有相同意义。长期的和平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政府能专注经济文化事业。
材料七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宋代百姓多穿窄袖服装。宋辽在边境上进行互市贸易,辽向北宋输出羊、马等……羊肉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食物。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的原因。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宋朝时期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2.宋朝市民阶层的壮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3.宋朝的建立与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高度发展。4.宋和周边少数民族议和后,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为宋代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5.宋代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大大丰富了宋代的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材料分析,采用史料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解决了的教学难点。两个探究的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也分析了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与文化繁荣的原因,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视频来更直观的感受宋元城市生活的繁荣。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清明上河”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我们了解北宋都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提出问题]观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你看到了当时东京都城一种怎样的景象?在视频中有哪些表现?
多媒体展示: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宋代东京都城繁荣的景象。具体表现略。
多媒体展示:课堂小结(思维导图见PPT)
二、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如果能够穿越历史,你是否愿意生活在宋朝?请说出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愿意的理由:宋朝时期,经济快速发展,都市生活丰富,社会文化繁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新高峰,如果生活在宋朝,想必日子过得也是十分精彩。不愿意的理由:宋朝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北宋时期有辽、西夏,南宋时期的金、蒙古都使得宋朝多战争,生活在宋朝要随时面临战争的威胁,男性青年可能面临上场杀敌,战死沙场的情景和心理。而受宋代对女性审美的变化与程朱理学的影响,女性缠足之风兴起,对于当时的女性生理造成极大伤害,是宋朝时期所形成的一大陋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废止妇女缠足的法令,缠足之风才逐渐消失。套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教师总结:缠足之风的消失,传统节日习俗的发扬,说明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让同学在讲述中复习所学知识,并了解对历史文化传承应采取扬弃的方式。既体现了历史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又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相对于前朝在都市与文化上进入了新的高峰,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今社会相对古代社会也展现出了新的风采。我们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也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堂课紧紧围绕“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展开。教学中以诗词直接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引出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并进一步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既突出了重点,又带出了难点。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
本课引用《清明上河图》,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画卷,够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
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传承历史,因此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愿意生活在宋朝,从而引出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要选择性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课件30张PPT。11——12世纪(宋朝)世界主要大城市人口分布图伦敦 不超过万人巴黎 不超过万人威尼斯 不超过万人元大都百万人口开封 百万人口临安 百万人口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局部) 如果生活在宋元时期,你最想要去的城市是哪里?开封临安大都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的开封城,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勾栏 卜卦皮影猴戏说唱唱曲角抵 寒食梁州十万家,
秋千蹴鞠尚豪华。
------陆游蹴鞠[cù jū]纹铜镜 王家罗匹帛铺孙记正店杨家应症久住王员外家季家烧卖酒店小吃摊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谋生。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那些因素有关呢?【合作探究】①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②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宋代歌舞散乐壁画元代杂居陶俑 元杂剧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的壁画《西厢记》 二、多彩的宋词元曲 落日笙歌谜汴水,
千家罗绮管弦鸣。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著名词人:苏轼 北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豪迈而飘逸,“ 豪放派 ”。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宋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济南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号易安居士。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作品充满了血和泪,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忧患情怀。
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辛弃疾:济南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你猜我猜】诗词中的宋代节日与习俗《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生查子·元夕》
北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宵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月亮)。中秋节 寄语搓背人,今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 苏轼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 李清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世俗生活家国情怀 【合作整理】苏 轼李清照辛弃疾《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豪迈而飘逸“ 派”豪放派委婉、细腻、清秀,“ 派”婉约派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派”豪放派 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家,
号已斋,生活在金末元初。
他多才多艺,了解民间疾
苦,熟悉民间语言,使得
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
现实性和昂扬的斗争精神。
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
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窦娥冤》、《单
刀会》等。
关汉卿 三、厚重的编年通史司马光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史学大家总结】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二、多彩的宋词元曲三、厚重的编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