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单元复习课备课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难点问题: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 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 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 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单元复习指导
1、《新闻两则》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解题方法链接
1、 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 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 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掌握
1、新闻的广义与狭义。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真实情况报道的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专指消息:指简要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的一种新闻问题。
2、新闻特点:真实、及时、准确、重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4月22日22时
地点:九江—安庆
人物: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横渡”一词表现出胜利的豪情。题目明确、简练、突出,转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本文为什么不仅报道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答: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6、比较两句话,说出谁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⑴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共渡过30万人。
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答:⑵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答:展现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露出喜悦之情。
8、“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答:这三个不能互换。因为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反战顺序来用的词,没有占领,就没有控制的区域,没有控制的区域就不能封锁区域。
生字生词:见课本生字词
《芦花荡》
1、“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2、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答: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3、本文是一篇 战地通讯。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
4、“蜡烛”在这篇文章中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5、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那黑色的围巾,这是为什么?
答:“黑色”表示沉痛、严肃。在此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老妇人深深哀悼之情。
6、本文为什么要对这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答:补充说明这对蜡烛的来历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为红军烈士现出的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7、“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扎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问: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答: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也表现了两国军民感情很好,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生字生词:学生识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联系全文,说说课文结尾的一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行径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用反语尖锐地讽刺,同时也对信中上尉的征求意见作出回答,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2、(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答: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是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这样开篇让读者立即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2)“他们杀老师、孩子,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市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同情,对屠杀无辜百姓的法西斯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种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么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答: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的内涵。
答: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界和平。
(5)“明赫白仍然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跟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大家的宽恕和尊重?
答: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
生字生词:听写字词
知识巩固练习
要求:做《现代教育导报》练习题,巩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