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赵匡胤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南北:方针——先南后北。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的权力。经济上: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重文轻武的政策
2.重文轻武的影响1.重文轻武的政策内容:
1、重文臣: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2)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想一想: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的人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约束,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宋代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120万人。2、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试着归纳宋代发展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利: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武官积极性受到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课后习题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D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D课后习题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