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目标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及辽、西夏的建立情况,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情况。
2.知道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发源辽河流域传说钩史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的兴起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唐朝末年中原混战,使得北方汉族人纷纷逃入契丹地区,躲避战乱。汉族先进生产及其技术对契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契丹人引马图契丹人狩猎归来2、契丹族建立政权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定都:
措施:辽(有时称契丹)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契丹文字契
丹
货
币契丹鸡冠壶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党项族2.党项族党项族: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定都:元昊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大夏,史称西夏元昊11世纪前期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辽西夏金南宋北宋2、西夏的建立
元昊巩固政权的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文字契丹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西夏铜牌西夏货币敦煌西夏壁画西夏琉璃瓦当陈炳应 著西夏王陵石雕人头像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葬墓二百零八座。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
和:
战:
和: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措施。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渊城,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影响:此次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辽宋燕云十六州1.辽宋冲突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和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2. 对辽从用兵到防御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
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杨业宋辽和战北伐失利北伐失利守内虚外2.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
一片恐慌澶渊之战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澶渊之战澶渊之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 宋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具体内容即为岁币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澶渊之盟影响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你的意见呢?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读史料: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内容和影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谈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
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探史明理4.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宋与辽、西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交易。课后习题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BA识图找答案下列能正确反映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CDB北宋北宋北宋北宋西夏西夏西夏西夏辽辽辽辽C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C2.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C课后习题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
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C5.我来判断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主要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影响: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3)辽统治者在效仿中原制度的同时,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