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生物第七单元第3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生物第七单元第3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18 18: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生物第七单元第3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炎热的夏季,最令人讨厌的不是炎热,而是晚上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更可气的是很多以前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现在好像失去了作用。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蚊香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
B.蚊香选择了蚊子中抗药性强的变异
C.蚊子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D.蚊香的质量越来越差
2.已知在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物种A的化石,在晚近的地层中出现物种B的化石,经过比较,得出以下观点,请你选择下面哪些观点是合理的(  )
①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早 ②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物种A一定是从物种B进化而来 ④物种A是陆生的,物种B是水生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体色鲜艳的箭毒蛙在自然界能长期生存,不能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
C.猎豹追捕斑马时,就奔跑而言,它们二者是相互选择的
D.在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4.下列珍稀动物中,进化等级最高的是(  )
A.蟒蛇 B.娃娃鱼 C.大熊猫 D.白鹅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错误的是(  )
A.古代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古代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B.爬行动物体表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C.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鸟类晚
D.环境因素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6.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探究的目光。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C.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D.生物的遗传,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7.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C.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
D.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蒸气、氢气、氨气等
8.依据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长期食高处树叶,使颈越伸越长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桦尺蛾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它们的体色产生了定向的深色变异
D.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9.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其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①该农药的药效不稳定
②害虫接触了农药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③少数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④对害虫来说抗药性变异是有利变异
⑤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0.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是(  )
A.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前行的习性
B.猛禽由于经常性的撕裂不同的猎物来获取食物而使自己的喙和爪变得更加锐利的
C.大部分昆虫隐藏在树缝内,这一现实环境选择了长舌的啄木鸟
D.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11.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由氧气、氢气、甲烷等无机物演变而来
B.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实现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米勒的实验模拟了生命起源的全部过程
12.下列不能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是(  )
A.形态和结构 B.蛋白质的结构
C.地层中早期人类的脚印 D.外形和功能
13.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下列成语中所提及的两种动物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A.指鹿为马 B.鹤立鸡群 C.狐假虎威 D.虎头蛇尾
14.近百年来随着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由森林地带变为工业城市,该地区桦尺蛾中数量较多的品种也由浅色变为深色。此现象不能说明的观点是(  )
A.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D.生物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5.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化石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
C.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
D.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核酸,证明了无机物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特征又有爬行类特征,由此可以推断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进化关系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越是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D.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17.和恐龙繁盛同一时期的植物主要是(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藻类植物 D.裸蕨类植物
18.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干横截面近似圆形而不是方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真菌使某森林中树干的颜色由褐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褐色蛾类少于灰色和白色蛾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现在各地出现的长在粗壮树干上的月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多细胞 B.低等→高等
C.简单→复杂 D.陆生→水生
20.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产生的
B.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D.自然选择保留的有利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   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核生物,后来才出现 了   核生物。 引起生物变异的因素很多,首先决定于   的基础不同,其次   也有关系。单纯由   引起的变异是不会遗传给后代。 写出男孩的染色体组成   。 我国婚姻法规定:   和   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兄弟姐妹属于   血亲。
22.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包括鱼类、   动物、   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五大类。
23.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   ,适者   ,不适者被   的过程被称为   。
24.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是一种藻类植物,其细胞里含有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5.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   、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生物体内都有一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蛋白质﹣细胞色素C,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科学家分析发现:通过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可以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即物质组成越相似,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下表是6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回答问题:
物种
黑猩猩
猕猴



与人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的氨基酸数
0
1
13
15
23
(1)从上表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就   。
(2)上表中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人和   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   。
(3)上表中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   进化而来的。
(4)通过上表的比较来研究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这是采用了   法。
27.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表:
类型
数据
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由表中可以看出,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体色,这说明生物界中存在着   现象。根据达尔文理论,这种不同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2)由表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污染区   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这是因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由此说明,桦尺蛾敌害对桦尺蛾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

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生物第七单元第3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蚊香时,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蚊子,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蚊香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养的蚊香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蚊作用,导致蚊香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故B正确。
故选:B。
2.【解答】解:
(1)(2)由题干可知,在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物种A的化石,在晚近的地层中出现物种B的化石,A化石在B化石之前,说明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早;也能说明②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简单。①②正确;
(3)A化石在B化石之前,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早,所以物种A一定不是从物种B进化而来,③错误;
(4)不管物种A和物种B谁出现的早,都不能判断物种是陆生还是水生的,因为水生的生物也有高等的类群,陆生的生物也有低等的类群。④错误。
故选:A。
3.【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错误;
B、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箭毒蛙色彩绚丽夺目,对敌害是一种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错误;
C、猎豹和斑马都跑得快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故正确;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但是不能太绝对,因为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故错误。
故选:C。
4.【解答】解:如图生命树
可见,动物的进化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哺乳动物不但处于进化的最高点,而且它的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类群。蟒蛇是爬行类,大熊猫属于哺乳类,白鹅属于鸟类,娃娃鱼是两栖动物。
故选:C。
5.【解答】解:A、古代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进化成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A正确;
B、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用肺呼吸,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适于陆地生活,B正确;
C、鸟类和哺乳动物来自于共同的祖先爬行动物,C错误;
D、环境因素和生物的遗传变异导致了生物的进化。D正确。
故选:C。
6.【解答】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正确;
B、地球上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物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C正确;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D错误。
故选:D。
7.【解答】解: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A正确;
B、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C正确;
D、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D错误。
故选:D。
8.【解答】解: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可以使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种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野兔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鹰有锐利的目光容易发现食物野兔,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桦尺蛾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它们的体色产生了不定向的深色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D错误。
故选:B。
9.【解答】解:①农药的药效一般是稳定的,错误;
②害虫的抗药性是一开始就有的,不是接触了农药后慢慢产生的,错误;
③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正确;
④对害虫来说抗药性变异有利于害虫的生存,因此抗药性变异对害虫来说是有利变异,正确;
⑤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正确。
故选:C。
10.【解答】解:A、蛇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足,但仍然可以爬行,A不正确。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正确。
C、大部分昆虫隐藏在树缝内,长舌的啄木鸟可取食树缝内的昆虫,而生存下来,这一现实环境对长舌的啄木鸟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
D、进废退学说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早提出来的生物进化学说,这个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在黑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D不正确。
故选:C。
11.【解答】解: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A错误;
B、在自然选择中,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不适应环境,C错误;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D错误。
故选:B。
12.【解答】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ABC都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D外形和功能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故选:D。
13.【解答】解:A、“鹿”、“马”都属于哺乳类;
B、“鹤”、“鸡”都属于鸟类;
C、“狐”、“虎”都属于哺乳类;
D、“虎”是哺乳类、“蛇”是爬行类;
因此,两种动物亲缘关系最远的是虎头蛇尾。
故选:D。
14.【解答】解: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深色桦尺蛾对工业污染区的环境的颜色是适应的。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但没有体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故选:A。
15.【解答】解:A、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高温、紫外线、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正确;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B正确;
C、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C错误;
D、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6.【解答】解:A、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一种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核酸,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A错误
B、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B正确
C、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因此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C错误
D、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D错误
故选:B。
17.【解答】解:通过分析可知,恐龙、翼龙非常繁盛、裸子植物为主要陆地植物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故选:B。
18.【解答】解:A、树干横截面近似圆形而不是方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真菌使某森林中树干的颜色由褐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褐色蛾类少于灰色和白色蛾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现在各地出现的长在粗壮树干上的月季是嫁接的结果,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9.【解答】解:ACD、“单细胞→多细胞”、“低等→高等”、“简单→复杂”,都是生物进化的趋势;
B、生物进化是“水生→陆生”,不是“陆生→水生”。
所以关于生物进化趋势表述不正确的是“陆生→水生”。
故选:D。
20.【解答】解: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A正确;
B、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正确;
D、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是适应当时环境的,有利于生物生存的,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不一定适应新环境,D不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
生活在原始海洋里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原始生命进化为有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现存的细菌、蓝藻近似,无成型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后来有些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进化为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即真核生物。
引起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能遗传给后代。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因此男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以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染色体的组成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X。
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兄弟姐妹属于旁系血亲。
故答案为:化石;原;真;遗传物质;环境;环境;22对常染色体+XY;直系血亲;三代以内的旁系;旁系。
22.【解答】解: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故答案为:两栖;爬行。
23.【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竞争;生存;淘汰;自然选择。
24.【解答】解:(1)A、海绵是由细胞构成的,可以说明海绵是生物;
B、海绵能繁殖后代,可以说明海绵是生物;
C、能在水中运动不能说明是生物,如纸片也在水中顺水流动。
故选:AB
(2)海绵是一种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故答案为:(1)AB;
(2)叶绿体。
25.【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适着生存; 自然选择.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解答】解:(1)(2)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是0,人类与蛇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大是23,说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3)上表中属于哺乳类的是黑猩猩、猕猴、兔,由表中可以看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4)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
故答案为:(1)越小;
(2)黑猩猩;蛇;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黑猩猩、猕猴、兔;原始的爬行动物;
(4)比较。
27.【解答】解:(1)对于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敌害对桦尺蛾有选择作用。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选D。
故答案为:(1)变异; 自然选择;
(2)深;选择;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