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

文档属性

名称 伟大的历史转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05 18: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内容]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动乱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
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讲话是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这次会议于1978年11月10日召开,12月5日结束,历时36天,就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民主讨论,猛烈地抨击了“两个凡是”的“左”的错误,强烈要求进行全局性的白了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这次会议的中心文献。由于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备工作会议,这个重要讲话实际上就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讲话中强调(1)解放思想,讲话指出了个人崇拜的教条主义对党和国家的危害;强调了“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和重新确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保障作用。(2)经济问题。这实际上提出了经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扩大基层经济单位经营自主权;加强经济责任制;分配上搞多劳多得、物质刺激,打破平均主义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内容有:
(1)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钱。全会严肃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内容,作为全党的指导方针。
(2)制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政治路钱。全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为揭批林彪,“四人帮”的运动已经取得基本胜利,全国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应时地、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这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全会肯定经济体制实行权力下放的原则,主张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法机构认真解决政企不分的现象,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职权。全会提出,要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的劳动者先富起来。全会还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外资金,加快我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重新确定了党的组织路钱。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次会后,虽然华国锋仍然担任党中央主席,但是就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看,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成为建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言之: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2、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向前推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来检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人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在讨论中指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1)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2)是一种迷信,不利于解放思想。(3)是一种教条主义,不利于纠正“文革”的错误,不利于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推动社会起步。批判个人崇拜、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动乱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1)理论上拨乱反正;(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
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
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
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
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
“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
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
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反思:一、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两个凡是”;强调“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内容处理上,突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操,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二、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1)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2)过渡不自然,衔接不到位。(3)本人的语调较高,缺少抑扬顿挫和相应的高低起伏。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不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这是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调整语速;力求过度自然;在保持声音洪亮的同时,在语音和语调上不管提高,特别是声音的高低和节奏应随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