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导入新课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航目录
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
新课讲授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1.了解
“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史实(时间、原因和意义)。
2.了解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主要成就及重要意义。
4.知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及重要意义。
5.了解中国文化事业的方针及成就。
6.学习老一代科学家的“两弹一星”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品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回主界面
讲授新课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说出“两弹一星”指什么,研制成功的时间。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点击文字即可播放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卫星上发送出了清晰洪亮的《东方红》乐曲,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当人造卫星通过我国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
2.探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和意义。
毛泽东: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邓小平: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法国总统戴高乐: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
结合材料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打破当时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家卫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维护了世界和平。
合作探究:
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学习科学家“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3.我们要学习老一代科学家哪些品质?现在应该如何做?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品质。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自主概括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主要史实。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4)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999年,神舟一号第一艘无人飞船
神舟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
2008年,神舟七号
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
太空漫步
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科学家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意义: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
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当选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袁隆平获首届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
成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自主概括药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及其重要
意义。
意义: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广大科技人员无私奉献和热情地投入;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1978年以来,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的文化方针是什么?举例说明文学、电影、
戏剧、音乐等方面的成就。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戏剧:话剧《茶馆》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文学: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优秀代表作
2.阅读教材第三目“材料研读”内容,谈一谈对文
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有记录历史、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善于从文化遗产中总结规律,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前进的定力。
我们青少年一代任重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知识,不断创新。
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返回主界面
课堂小结
返回主界面
神舟一号
无人
1999年
神舟五号
载人
2003年
神舟七号
行走
2008年
课堂演练
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
)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科教兴国”战略
C
2.1964年10月,我国某报纸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B
3.1971年4月24日,在神舟大地无数地方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悦耳曲调划过夜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五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七号
C
4.如今的中国正一步步地实现着“中国梦”“强国梦”从“神五”到“神十一”的成功发射,证明了我国在下列哪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
A.原子能技术
B.海洋技术
C.生物工程
D.航天技术
D
5.下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D
6.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是
(
)
A.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B.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C.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D.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
C
7.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