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生物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生物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18 21: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生物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练习题(含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B.生物圈的范围在不断变化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
2.池塘养鸭,鸭是杂食性,以浮游植物、水草、小鱼、小虾等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捕食虾,虾身体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鱼
B.生态系统中,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水草
C.池塘被污染,水草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
D.阳光、空气不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干旱会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影响农作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4.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C.秋冬植物落叶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5.下列各项非生物因素中,对霉菌的生活无直接影响的是(  )
A.风向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6.下列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
C.山底的树木一般是阔叶林,山顶一般是针叶林
D.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植被茂密,气候湿润多雨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8.1997年,克隆羊“多莉”诞生,英国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分类法 D.实验法
9.动物的形态与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B.鱼身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的阻力
C.蛇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D.鲸生活在水中,可用鳃呼吸
10.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严重的水污染导致鱼虾大量死亡
B.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比较疏松
C.过度放牧,会使草原荒漠化,甚至沙化
D.天山雪莲的花瓣上有厚而浓密的绒毛
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  )
A.不发生变化,相对稳定
B.不断发生变化,相对稳定
C.稳定不变
D.会不断地发生剧烈的变化
12.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栖息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相同的生物群体
B.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D.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13.以下自然现象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的是(  )
A.落叶阔叶树秋天落叶
B.青蛙在8℃以下进入冬眠状态
C.家养宠物改吃人工饲料
D.四季鲜花都能在温室内开放
14.2018年11月26日,世界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这种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15.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我们使用完的塑料包装,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并最终流入海洋。这需要每个同学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的使用
B.废旧电池随意乱扔
C.人走不忘关灯,洗手不忘关水龙头
D.同学间问候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16.下列活动中,对生态系统有益的是(  )
A.围湖造田 B.稻田养鱼 C.开垦草原 D.毁林造田
17.生物与其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家鸽有发达的胸肌适应飞行
B.苔藓有茎和叶适应干旱陆地生活
C.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适应寒冷的环境
D.捕蝇草捕食昆虫适应缺少氮肥的土壤
18.下列现象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的是(  )
A.水资源污染严重使水生生物大量减少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19.豆科植物的根部有(  ),该生物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A.青霉 B.根瘤菌 C.甲烷菌 D.大肠杆菌
20.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实现的
B.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获取的能量越多
C.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物质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枯枝败叶、动物尸体等获得营养,这种营养方式叫   ,这类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属于   。
22.一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这类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属于   ;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得营养,这类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属于   。
2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总是维持   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能力。
24.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岸地带的滩涂等都属于   生态系统,它不仅能够调节气候、蓄洪防洪,还是众多植物和以水禽为主的动物的乐园。
25.蜣螂(屎壳郎)以牛的粪便为食,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这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按照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图中的生产者是   ,蛇、鼠等动物属于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   逐级传递的。

27.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土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来塞罕坝人变茫茫荒原为郁郁林海,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日前塞军坝森林公园总面积四十余万亩,物种丰富,有浩瀚的林海、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一展北国风光,成为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有人说: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塞罕坝森林公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   成分组成的,右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塞罕坝森林公园中丰富的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如图为塞罕坝森林公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
(3)若不法分子大量猎捕山雀,短期内   数量会大量增加,导致松树林受到的危害加大,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4)在塞罕坝森林公园春季明媚的阳光下,图中生物都进行的与能量转换器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此能量转化器是   。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无机盐,主要通过根尖的   吸收,由   向上运输叶制造的   通过筛管运输到各个部位。
(6)叶片蒸腾作用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说明生物能   环境。
(7)试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环保行动属于世界”的原因是   。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生物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练习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一般变化不大,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D、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正确。
故选:B。
2.【解答】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所以鱼捕食虾,虾身体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鱼,A正确;
B、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源头,所以生态系统中,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所以池塘被污染,鸭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C错误;
D、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3.【解答】解:严重旱灾,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因此严重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这说明水分是非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
故选:B。
4.【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应出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B错误;
C、秋天植物落叶,落叶可有效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冬季干旱少雨的环境特点,因此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旱少雨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霉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不同的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但是风向对霉菌的生活无直接影响。
故选:A。
6.【解答】解: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因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是环境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沙漠中的植物为了适应水分很少的环境,采取很多的方法来适应环境。沙漠地表水分极少,植物的根要伸到地下数米深,才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因此沙漠地区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以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山底的树木一般是阔叶林,山顶一般是针叶林,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7.【解答】解:A、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 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生物圈2号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是导致生物圈二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致使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此外生物圈二号中降雨失控、多数动物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等也是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切不完善,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大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D错误。
故选:C。
8.【解答】解: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①发现并提出问题;②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③作出假设;④设计实验方案;⑤实施实验并记录;⑥分析实验现象;⑦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97年,克隆羊“多莉”诞生,英国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故选:D。
9.【解答】解:A、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体表具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A正确;
B、鱼身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的阻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B正确;
C、蛇体表覆盖角质鳞片,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相适,与陆地生活相适应,C正确;
D、鲸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用肺呼吸不是鳃,D错误。
故选:D。
10.【解答】解:A、严重的水污染导致鱼虾大量死亡,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C、过度放牧,会使草原荒漠化,甚至沙漠化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天山雪莲的花瓣上有厚而浓密的绒毛,适合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迁进也有迁出,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故选:B。
12.【解答】解:A、栖息地是生物圈中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错误;
B、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正确;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正确;
D、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正确。
故选:A。
13.【解答】解:A、落叶阔叶树秋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落叶阔叶树秋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B、青蛙在8℃以下进入冬眠状态,是青蛙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C、家养宠物改吃人工饲料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
D、四季鲜花都能在温室内开放,属于花对温室环境的适应。
故选:C。
14.【解答】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在该实验中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调查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科学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故选:A。
15.【解答】解:A、使用环保购物袋(多次使用的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纸巾,不但节约制造中的能量消耗。同时从原料上,少伐棵树,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故符合“低碳”生活。不符合题意。
B、废旧电池含很多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能随意扔,对于这种固体废弃物要注意回收利用,符合题意。
C、人走不忘关灯,洗手不忘关水龙头,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D、同学问候发电子贺卡代替互赠纸质贺卡,减少了纸张的浪费,少用一张纸,少伐一棵树,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故符合“低碳”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解答】解:A.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错误。
B.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正确。
C、不合理的放牧、樵采开垦草原,破坏了原有沙地的自然植被,可导致土壤沙化趋于严重,加速沙化过程,错误。
D、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砂作用。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当森林被毁时,会直接造成水土流失,错误。
故选:B。
17.【解答】解:A、家鸽前肢变成翼,发达的胸肌,适于空中飞翔。故A正确;
B、苔藓植物具有假根、茎、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没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故B错误;
C、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是植物对冬季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故C正确;
D、肉食植物之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是因为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捕蝇草是生活在土壤极其贫瘠环境的一种植物,可以利用陷阱叶“捕食”动物,故D正确。
故选:B。
18.【解答】解:A、水资源污染严重时,污染物使一些有益的生物水生生物会中毒死亡,而一些耐污的水生生物水生生物会加剧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生生物大量减少,因而水资源污染严重使水生生物大量减少说明了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而生存,A符合题意;
B、蚯蚓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蚁穴能够危害河堤的安全,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解答】解:共生指的是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信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因此,自然界中有生物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这种生物是根瘤菌。
故选:B。
20.【解答】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A正确;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获取的能量越少,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成枯枝落叶、动物尸体等,从而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叫做 腐生,这类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者,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腐生;分解者
22.【解答】解: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细菌、真菌营养方式是异养,有些细菌和真菌利用活的动植物和人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寄生。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被生产者利用故称为分解者;寄生性微生物主要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并获得有机物为生,因此有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这类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寄生性微生物主要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并获得有机物为生,因此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和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寄生。 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生产者是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的生物,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微生物如硫化菌、蓝藻、硝化细菌等因能制造有机物,故称生产者。
故答案为:生产者; 消费者
23.【解答】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数量;比例;相对稳定;自我调节
24.【解答】解:“地球之肾”主要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岸地带的滩涂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能够调节气候、蓄洪防洪,还是众多植物和以水禽为主的动物的乐园。
故答案为:湿地。
25.【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适者生存),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吃牛粪,表明屎壳郎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屎壳郎能滚粪球,把粪球埋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增加,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生物影响环境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蛇、鼠、猫头鹰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蛇、鼠、猫头鹰等动物属于消费者。
(2)、(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鼠→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籽鸟→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共4条,最长的一条是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逐级传递的。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消费者
(2)4
(3)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4)食物链、食物网
27.【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所以右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松树、草。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6条食物链分别是:松树→松毛虫→山雀→鹰,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松树→鼠→鹰,松树→鼠→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就是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
(3)若不法分子大量猎捕山雀,会导致松毛虫的天敌减少,松毛虫会大量繁殖,短期内数量增多,导致松树林受到的危害加大,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图中生物都进行的与能量转换器有关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此能量转化器是线粒体。
(5)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水等物质通过疏导组织运输,疏导组织中有导管和筛管,其中水分、无机盐,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通过根毛区的导管运输,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个部位。
(6)叶片蒸腾作用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或改变环境。
(7)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所以,中国的环保行动属于世界。
故答案为:
(1)非生物部分;松树、草
(2)五;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
(3)松毛虫;自动调节
(4)呼吸作用;线粒体
(5)成熟区;导管;有机物
(6)影响
(7)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