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段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编写仍然遵循整体性、连续性、独特性。按照整套教材的整体设计,本册教材采用主题板块形式编排。全册共12各版块,教材以内容为主题构建单元板块,依次为:1、美好的向往、2汉字家园、3绿的世界、4乡情友情、5名园水乡、6幽默、7寓言故事、8人间真爱、9诗人的足迹、10体验真诚、11读书趣话、12为了新中国。在这11个板块中共有阅读课文29篇。汉字家园4课,表达10次,其中,要安排完成书面习作8次,口语交际6次综合性学习4次。增识汉字237个,要求会写253个。 在这29篇阅读篇目中,板块1、,板块8,板块10板块12,除12版块《我的自白书》为诗歌以外的文章均为为叙事性课文,包括板块6幽默讲的是幽默的故事,板块7寓言,在叙事的基础上侧重说明事物的道理,也都属于叙事性课文。板块3、5为写景记叙文,(其中三单元梅雨潭节选自朱自清散文《绿》;版块4、9为古诗;板块11为说明文性文章即说明文。并且,每一板块都有相对应的表达训练或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仍强调分散识字,注重读写结合,强调对话教学,注重课内外积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实施教学时要注意板块的整合,突出板块主题,正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突出单元训练重点,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时要突出三个要点: 1、以识字为重点,突出识字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识字,比如像字理识字、区别字形、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借助图片理解字义,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2、多读为主,作为一种语言的积累。 3、注意开发课程资源,作好内容的延伸。 文中的例子只是识字的载体,要根据内容补充相关的资料,拓展延伸识字量和对内容的理解。 1、美好的向往 1—1小蓝裙的故事教学目标 1.学会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同文中人物对话交流,体会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处“不协调”,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与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 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 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字和词语。
2.朗读课文。 1—1小蓝裙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查检导入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 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 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设计(10分)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 两( ) 冻( ) 焕( ) 俩( ) 栋( )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我不小心划破了。
⑴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⑵我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1—1小蓝裙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拓展延伸、与文本对话 ? 1.讨论: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看到此景都会怎么想?怎么做?最想说些什么? 2.老师为什么送小女孩一件小蓝裙?她可能有怎样的想法?
二、创编课本剧(20分)
1.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表现。
2.组织小组的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本剧表演好? (1)划分角色:根据故事他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等表现故事情节。
(2)艺术创编:想象他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可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等表现故事情节。 (3)组织小组同学自主排练课本剧。 3.分组表演课本剧,体现语文活动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三、课后作业:(10分)
1.把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剧本: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小蓝裙的故事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1—2 渡河少年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 3.抓住关键词句,借助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 做动作等方式理解,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表达的妙处。 4.与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理和渡河少年率真 可爱和倔强的性格,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用不同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渡河少年的成功做法中感悟人生哲理。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渡河少年的成功做法中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读书指导。 1.学生资助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 6.引读12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 2.质疑。 3.总结: 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1—2 渡河少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2.体会渡河少年的性格;感悟困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体会渡河少年的倔强性格。 教学难点: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 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作业: 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信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执著向上 渡河少年 倔强 永不退缩 勇敢自信 1——3 一千根弦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3.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教学难点: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思,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 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1——3 一千根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继续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难点: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坚持”“希望“潸然泪下”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盲人从无字的药方里悟出了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蕴涵在“就为了这一个‘希望’,“一千根弦”是支持一位盲人琴师尽情弹奏五十三年的“希望”。那么你对这个无字的药方怎么看? 5.学生试着复述故事。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预习《2-1汉字家园》 板书设计: 1-3一千根弦 坚持 希望 命若琴弦 教学反思 2、汉字家园 2—1 鸟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的象征含义,体会汉字的丰富内涵。 2.学习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会读会写。 3.开展“鸟”的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体会不同的鸟类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鸟的象征含义汉字,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做开火车游戏,第一列火车说一个带鸟的字,第二列火车说出这个字的词语或诗句。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鸟,为什么? 3.生活中,人们根据鸟的生活习性来象征不同的含义。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感知 1.师贴图,学生回答这是什么鸟? 鸽子、喜鹊、鹦鹉、孔雀、雄鹰(师板书) 2.学生借助拼音读名字,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字 4.全班交流:“亦”是“腋”的本字,教材给出了“亦”的演变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古文字的“亦”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之下的两个点是指示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后来“亦”字多被借用为虚词,相当于“也”的意思。因此只好另外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腋”字来代替“亦”的本义。 5.“酷”“鹦”“鹉”“雅”这几个字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自主识记。 6.读一读这些词语。 7.思考这些鸟都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 鸽子——热爱和平、孔雀——举止高雅…… 三、练习:再想想,大雁代表什么;企鹅、燕子呢?你还能列举出什么鸟类来?(小组交流) 四、讨论交流:鸟的研究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天下的乌鸦不全是黑的;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最大的飞鸟: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重的飞鸟: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罗洲隼,体长15厘米,体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鸟:天鹅,超过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鸟:蜂鸟,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长的鸟: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2倍多。 五、课后作业 写会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鸟:鸽子——酷爱和平 喜鹊——传递佳音 雄鹰——英勇无畏 2、汉字家园 2—2“言”字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言”字的不同含义,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并注意语言积累。 2.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汉字,会读会认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言”是什么意思吗?言就是话的意思,不同的环境,场合人说不同的话。比如“答应别人的话叫诺言”。“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话叫真言。”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互动学习 1.结合文中给出的8个例子,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注意表达的练习。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交流对“言”字的词语的理解,体会汉语言的丰富性。 2.联系具体的语句,学习生字,理解字的含义。在具体的语句中学习生字,重点理解字的含义。 3.和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自己对字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4.全班交流:“允”字的读音很容易读错,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强调。“允”的读音是“yǔn”,而不是“rǔn”。“诤”字的读音是“zhèng”。“戒”是由“诫”拆出来的字,可以组词:戒严、戒烟。古文字的“戒”字,像一个人两手拿着武器——戈。它的本义为持戈的警戒,引申为防备、警告;又引申为禁止、戒除等义,如戒烟、戒酒等。“诫”字是警告,劝人警告,可以组词:告诫。 三、巩固练习 1.积累几句经典的古语中的“忠言”、古诗中的送别诗句及人生格言等。 2.把这些格言抄写在积累本上并能说出它的含义。 3.向全班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格言。 四、课后作业 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书后词语。 板书设计: 预言、忠言、直言、真言、 赠言、格言、诤言、诺言 2、汉字家园 2—3三字经 教学目标: 1.复习文中《三字经》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 2.拓展“三字经”内容,进一步体会汉语言的魅力所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朗读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课文: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 注意 “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6.全班交流。“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三、练习: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着背诵《三字经》。 2.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汉字家园 2—4四字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请同学们背诵《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四字歌”,看看四字歌和三字经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四字歌全文。老师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 州”为“洲”的本字。甲骨文、金文的“州”字,中间的小圆圈代表河中的小 沙丘——洲。“州”字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即河流中高出水面的陆地。 古文字的“衍”字,从水(或川)从行(或“双人旁”),表示水在江中流行的意思。它的本义指水流貌,引申为流行、推演、扩大、发展、衍生等义。 5.你最喜欢那句话,在小组里和你的同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为什么? 6.全班交流。师指导朗读。 本课“四字歌”中每句四字所组成的词语,高度概括出我国的地域风貌,所选景物极具代表性,都是“瑰奇壮丽”之景色。因此读这样的文字就要铿锵有力,气宇轩昂。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并试着背诵。 三、练习: 1.猜一猜。这六幅图分别表示:“木、泉、草、鸣、牧、鱼”。 2.讲一讲。 “一泻千里”就是抓关键字“泻”,理解此一字可以弄懂全词;“钟灵毓秀”每字代表的意思都不熟悉,可以查词典。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四字歌 绣 昆 壁 壶 腾 仞 州 洲 篮 禹 教学反思 3、绿的世界 3—1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个自然段内容,在感悟语言文字过程中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说到了西湖的“绿”?{3、4、5}) ⑴请同学们再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西湖的“绿”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西湖的印象。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说到西湖的“绿”则重点抓住西湖的“绿”来讲。) 三、巩固 1.出示写西湖的诗文进行比较认识。 (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绿”,赞美了“绿”的生机,“绿”的茁壮,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1西湖的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 ),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四、阅读欣赏: 读下面两首诗,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题临安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林升 苏轼 山外青山楼外楼, 黑云翻墨未遮山, 西湖歌舞几时休? 白雨跳珠乱入船。 暖风熏得游人醉, 卷地风来忽吹散,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湖楼下水如天。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3——2 梅雨潭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字。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3——2 梅雨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作者哪个自然段主要观察了瀑布?{3}) ⑴请同学们再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梅雨潭的“瀑布”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瀑布的印象。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 三、巩固 1.出示朱自清的其他写景散文进行比较认识。 (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梅雨潭的“瀑布”,赞美了“瀑布”的生机,“瀑布”的美丽,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2 梅雨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二、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 1.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 2.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3.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三、比一比,说一说。 1.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像半个环儿拥着。 3.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4.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四、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绿,那就让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绿”吧! (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综合学习活动 感受家乡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捕捉研究素材。 2.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并搜集资料,并学习用评价表总结活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不拘形式的交流见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亲切与温馨。你真正领略过自己家乡的美吗?让我们走进家乡,感悟家乡吧!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力求写作有一定的思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表达之中。 二、不拘形式、交流见闻 1.明确表达要求:内容要真实、有趣;表达有条理、有重点;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三、个性表达,练写见闻 1.随机解决同学在习作中的疑问。 2.把自己的见闻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认真修改。 教学反思 4、乡情.友情 4——1回乡偶书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试着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 三、朗读,并试着背诵: 四、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 指名认读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三、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四、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五、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4——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 1.学会认写4个生字。 2.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字词。 2.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感受诗人远在他乡,佳节时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 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二、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三、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四、总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 5、名园.名乡 5——1 颐和园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写景,并进一步认识总——分——总的叙述方式。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空间、立体的颐和园景象。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一套、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殿、廊、漆、栏、昆、爽、阁、辉、煌、葱、朱、痕、堤。(颐、舫) 2、注意部首:殿、爽、朱 3、注意字形:殿、廊、漆、葱、痕 4、读词: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一套、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你们想去颐和园吗?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再一次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 1、复习词语。 2、复习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 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六、创设情境,总结写法 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爸爸、妈妈做个介绍吗? 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家长作讲解。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5——2 水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体会水乡的美。 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生答:喜欢)其实我们的家乡——张家港,就是一个风景怡人的水乡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歌,想听吗?
2、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秋湖月夜》。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随机出示小卡片,如: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 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学习生字培养习惯
1、示:“连、飘、荡、装、船”五个生字。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我当小老师”
(3)连:连忙连接
飘:飘荡飘扬轻飘飘飘洋过海
荡:荡秋千
装:时装装扮不懂装懂
船:渔船
2、指导书写: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景色? (师板书:船舱 两岸 村落 拱桥河面上 ) 二、学习课文的2-8自然段 师: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水乡秀美的景色,同学们一定被其深深吸引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把最吸引你的部分画一画,读一读。 (一)指名读一读最吸引自己的段落或句子。 1、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四句话。 (1)指多名同学朗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好在哪? (2)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的老师应抓住这句中的几个训练点:一是第三句话里的两个比喻句,在朗读时应指导到位。二是几个关键词语:嵌天然的 烟雨迷蒙若隐若现 似真似幻在读时边指导读边理解词语。 (3)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2、第三自然段 (1)读一读,互相说说哪读得好,好在哪,学一学,再读一读。 (2)在反复朗读之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堤岸两边最吸引人的是什么?(色彩美) (3)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3、第四至第八自然段(不作为重点,以读为主) (1)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江南水乡人景合一的秀美。 (2)背诵喜欢的语句 (二)读了这些文字,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请根据这篇文章的学习写一篇导游词来介绍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教学设计: 水乡 细雨 窗户 堤岸 田野 村落 山河 芦苇 码头 石桥 河面 罱泥船 轮船…… 5——3 野荷塘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资料或图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说荷花,引课题
1、用一个词形容看到过的荷花。 2、看荷花图片,再说说亲眼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 二、读课文,初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晶莹剔透?? 沁人心脾 ??密密层层?? 亭亭玉立?? 缥缈(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3、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三、再读荷花,感悟荷花的美
再读课文,说说哪个词或哪个句字你特别喜欢,为什么?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资料或图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感受美 1、以欣赏荷花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祖国北方遥远的边境,观赏了一塘美丽的荷花,这节课,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再次走进荷花的世界吧! 2、播放荷花录像,学生欣赏。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 二、赏读课文,发现美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都很了不起,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拿笔勾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互相交流: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3、集体交流: 重点句: “又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荷叶比作磨盘和芭蕉扇;小荷叶比作茶碗、酒杯,从这个比喻句中能体会到荷叶的形状很美和大小不依?并指导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继续理解描写荷叶的句子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指导学生感受从“密密层层”这个词中体会荷叶很多,并想象“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是什么样子。 “叶子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这句话主要写了荷叶的颜色。 这几句话都是描写荷叶的,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的,才是荷叶这样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观察描写非常有序,先写荷叶的形状、大小再写荷叶多,有露珠的荷叶什么样,荷叶的颜色。在描写 中运用了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这几句。 三、想象画面,体验美 1、师过渡语:读得多美啊!是的,这么多的野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师范读第三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大自然) 3、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是她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请你们把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 4、指名诵读这一段。 四、深入学习,感悟美的品格 满塘的荷花虽美,但也并不希奇,作者为什么却对此拍手称奇?令作者称奇的仅仅是荷花的美吗?(是荷花坚强的品格) 荷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可能是那些原因?这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请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还有哪些可能? 白天的野荷塘是这样美不胜收,那么夜晚的野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 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资料或图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重点赏析7、8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写荷塘景色的美丽非常有条理。 (2)由眼前看到的联想到野荷塘的来历。 二、背诵积累 1、试着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2、同桌检查背诵。 3、全班和着音乐背诵。 4、完成课后习题。 三、作业选择7、10自然段,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野荷塘 荷叶??? 大大小小?? 密密层层??? 凝聚水珠?? 嫩绿 荷花??? 粉红色??? 挺拔而出???? 亭亭玉立 坚强的品格 教学反思: 6、幽默 6——1 死是千真万确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感受文章的幽默,体会人物的语言所表达的聪明与机智。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机智。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马克?吐温宽阔的胸怀和聪明的智慧。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版块特点。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版块---幽默(板书)。 2、说说看,在以前的学习中,“幽默”这个版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课文一般都比较短小,但其内容却十分有趣,有的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些的道理。课文看似很浅显,但实际上内涵却十分深刻。) 3、学习幽默这一类的课文,我们重点应该学习什么? (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4、教师交代本单元的训练点:还要能够复述课文。 二、揭示本课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齐读课题——《死是千真万确的》。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3、用“千真万确”说一句话。 4、课文是说谁的死是千真万确的? 5、把你搜集到的关于马克?吐温的资料汇报一下。(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三、汇报预习情况。 根据自己在家里的预习情况,有步骤的进行汇报。 1、汇报读文情况。纠正字音:讣告亲戚吊丧(多音字)报道(不要读成“报导”) 根据学生的读文情况,采用指读、齐读的形式,把课文读通顺。 2、汇报自己的识字情况。 3、报生词理解情况。 4、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5、汇报本课会写的字。 愚:第七画是竖,第八画为提 丧:下面没有一撇。 遣:上面是个“中”字,不要和“央”字上半部分混淆。 6、修改预习本中的错误。 7、汇报自己对课文不懂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2.学习马克?吐温宽阔的胸怀和聪明的智慧。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马克?吐温宽阔的胸怀和聪明的智慧。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字。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 1、这是一个幽默故事,同时也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都要有起因、经过、结果。 2、自己读课文,找出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事情的起因。 A 了解“愚人节”的来历(见后面的“补充资料”)。 B 即使是这样一个日子,发表一个这样的消息,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怎么样?(为后面“大家纷纷谴责”埋下伏笔。) 4、学生从经过中找到依据。 5、当人们看到马克?吐温还好好地坐在那里写作的时候,才明白什么?(他们被愚弄了。那不过是个愚人节的玩笑。) 6、被愚弄的人们非常的气愤,难怪会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社。 7、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谴责”和“造谣”的意思。 8、用“谴责”或“造谣”造句。 9、如果你是马克?吐温,你知道有人说自己已经死了,还折腾了这么一大堆的亲戚朋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 10、可马克?吐温是怎样做的呢?在文中画出描写马克?吐温的表情语言的句子。并把自己读后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讲故事,感受马克?吐温的幽默和智慧。(见“补充资料”。) 四、复述课文,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 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在学习课文时抓住的重点的词句,复述课文。 五、作业。1、继续搜集幽默的故事,准备开一堂“幽默故事会”。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死是千真万确的 愚人节 马克·吐温 6——2 特殊需要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饿生字。 2.体会文章的幽默。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的幽默。 教学难点;感受爱因斯坦幽默、机智与简朴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一节课。 1、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语言大师马克?吐温的幽默,这节课,我们来感受爱因斯坦的幽默。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成员根据预习,完成生字的学习。 4、全班交流: 二、完成课后题: 1、你还知道哪些与下列字形旁不同,声旁相同的? 篓 纽 谣 讣 2、读一读,写一写: 需要废旧误会纸篓 三、布置作业,总结: 收集名人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一节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特殊需要》这节课,你还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么? 2、请同学们看题目《特殊需要》其中“特殊”有着什么含义?这篇课文幽默在哪,请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体会爱因斯坦的不同的幽默。 4、与上一篇课文相比,爱因斯坦的幽默与马克吐温的有什么不同?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在读文时,要捕捉到这一中心词,再循着它去品读故事内容,会领略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构之妙,同时,会强烈地感受到由于思维的严密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幽默。 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要关注“我看,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一些纸张和铅笔就行了。啊,对了,还有一个大大的废纸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等词句,体会到这些词句的妙用,会进一步感悟到故事的幽默所在。 三、布置作业,总结: 收集名人幽默。 板书设计: 特殊需要 纸篓 6——3 怕什么教学目标 1.体会新来的年轻差役的聪明机智,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学会本课新字词。 3.有感情的朗读,并通过表演课本剧体会文章要体现的情感和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年轻差役的聪明机智,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恰当地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觉年轻差役的聪明与机敏。 4、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怕什么》这篇课文,谁愿意来说说你最怕什么?那课文中又讲了哪些“怕什么”呢,我们打开书来听老师读一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重在人物语言的朗读示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说说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哪些“怕什么”?(老你怕天子、天怕云、去怕风…) 2、预习得不错,那这个年轻的差役他怕什么呢?(怕老爷) 3、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2)注意重点字音: 惩 兢 嘻 哟 嗯 3)理解词意 战战兢兢 一本正经 四、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试着给课文分一下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自然段至最后)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习第一大段(1自然段) 1、读一读第一大段。 2、说说通过第一大段,都了解了哪些事情。 五、作业: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恰当地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觉年轻差役的聪明与机敏。 3、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师板书:唐朝县令差役画虎像猫怕什么)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 通过第一段我们了解了很多内容,但文章的重点却是第二段,现在请你快速地读一遍第二段,看看第二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指导分角色朗读,有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清比赛的规则及奖惩办法。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 3、进行朗读比赛,重点指导“战战兢兢”和“一本正经”这两句话。 1)按照规则进行比赛。 2)教师相机指导个别句子的朗读。 4、教师总结点评 (二)复述课文 1、师生共同复习复述的要求及要点。 2、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3、教师指名复述,然后点评。 (三)深入分析人物特点。 1、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的县令()的差役 2、我们知道,这个差役也怕县令,他完全可以为了让县令高兴而把这幅画评得很好,但他却没有,由此,我们又能看出什么呢? 三、总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怕什么 差役 恭维 奉承 教学反思: 7、寓言故事 7——1南辕北辙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理解寓意,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的一致的道理。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 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用“------虽然---------,可----------”说句话。 2、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 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 四、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4、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3、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 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 “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小组合作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六、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7——2 滥竽充数教学目标: 1.学会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4个要求会认的字。 2.理解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寓言,召开寓言故事会。 教学重点:了解寓意,积累成语。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这节课,我们学习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2)混的情况和结果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2、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