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2019年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3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2019年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33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9 15:41: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 汉语家园

单元教学目标:
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
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
单元教学难点:
对联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对子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 suō ,“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 │ │ │ │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鹭”等。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案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反思:



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读出文中对联的韵律。
2、 背诵郑板桥的对联
二、书写生字
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艘、骤、蔬、碑”,强调易错处。
三、 拓展与训练
积累课后的对联,并说说哪些词句是相对的。
1、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 自己试背诵。
3、 同桌互背。
4、 指名背诵。
四、阅读课后的小资料,了解郑板桥。
五、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 湾 活 水 千 江 月
一 粒 尘 沙 万 斛 珠
教学反思:




1—3 茶酒联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七、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茶酒联趣》。
1、指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熟练、有感情。
2、指生复述课文。
3、再次深入体会文中的对联,感受对联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并背诵下来。
二、拓展与训练
其实写对联并不难,只要你多积累并掌握规律,就可以下笔自如了。请你试试:
上联:春 来 花 香 柳 绿
下联:————————
三、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
四、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五、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教学反思:



2古诗四首
单元教学目标:
1.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
2.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3.联系自己(共鸣):北大教授谢冕:“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
单元教学重点:
积累背诵古诗。
单元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培养语言素养,受到美的熏陶。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汇报有关作者的资料。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律诗的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长安、四川
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6.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7.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
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八)指导书写生字“蜀、辅”,强调易错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教学反思: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 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 初读诗歌: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 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二、识字、写字:
三、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 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作业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碧草从生、
涧水奔流、
鸟鸣深林
教学反思:




2--3《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了解诗歌大意,并能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2.导入课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3.指导品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反思:





2--4《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2、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 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 进入主题
二、以读为主 品味诗韵
(一)初读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指名读,再评价。
(二)细读
三、深入理解,品读古诗:
1、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
3、结合你生活中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
5、用以上的方法汇报:“红杏”“柴扉”
叶绍翁也禁不住赞叹这枝杏花: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6、“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
7、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此普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却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
8、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9、配乐齐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想象中的春天美景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就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反思:




3、民俗
单元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所有生字。
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积累一些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3—1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积累表达方式。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了解腊八节和腊八粥。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课件介绍作者沈从文。
3、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课件简介“腊八节”, 识记“粥”字。
二、初步感知
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师小结(指出八儿嘴馋)。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读中感悟 体会内涵
出示学题:细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如何写出八儿嘴馋的?画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细细体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围绕学题,自主读书。
小组交流感受,全班汇报:
可以引导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段,指导朗读。
发挥想象,体会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四、总结拓展
1、你们家是怎样过腊八节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2、积累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设计
短作业:
练笔:仿照本文,试着把自己家过腊八节的情景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积累文中的佳句(书20页第4题)。
长作业:书20页“拓展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表达训练,积累语言和表达方式。了解腊八节和腊八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共享
交流查阅到的腊八粥和腊八节的相关资料.
读一读小练笔:自己家怎样过腊八节的?
三、读文复习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像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八儿和怎样的一家人?
2、学生交流,师小结
四、识字 写字 完成练习
指导书写生字。评一评,交流收获。
选择词语说话。
听写生字。
4、完成课后积累,会读会写会用。
五、作业设计
短作业:读课文,抄写字词,完成练习题,预习下一课。
长作业:把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民俗说给家人听,搜集关于当地一些民俗民风。
板书设计:
腊八粥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八儿 美妙的想象 嘴馋
亲见时的惊讶

其乐融融
教学反思:



3—2 故乡的元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3、体会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气息,感受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3、体会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气息,感受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时,注意提取相关民俗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2、课件介绍作者汪曾祺。
3、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初步感知
生默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交流主要内容,师小结。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重点词语的含义。
指生读词语,其他学生为其正音。
三、细读课文 想象画面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小组交流,写小标题。
班汇报交流。重点抓住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汇报。
读自己喜欢的活动的相关段落,想象画面。
四,指导书写重点生字
“掷、输、盏、蜡”强调汉字的间架结构和重点笔画。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
六、作业设计
短作业:朗读全文。
长作业:请借助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元宵节的民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3、体会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气息,感受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文本,注意提取相关民俗的信息并想象作者回忆的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注意提取相关民俗的信息并想象作者回忆的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乡的元宵》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
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5、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读,并选择重点词语说话。
二、研读课文 提取信息 想象画面
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哪些民间节日活动?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并展开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并想象画面。
围绕阅读提示,自主读书。
小组交流感受。
全班汇报:
可以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注意提取民俗信息,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段,想象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重点放在“看走马灯”、“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等节日活动上,指导朗读。
三、积累写法
指导积累“详略得当”的写法。
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四、作业设计
短作业:
小练笔:仿照本文,试着把自己家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写下来,注意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
积累文中的佳句。
板书设计:
故 乡 的 元 宵
送麒麟 吹糖人
看走马灯 捏面人
看围屏 抖空竹
放灯笼

详 略 得 当

教学反思:




4 动物之美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板块出现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理解重点词语。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3、感受到动物的坚强,建立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1 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旋涡、啮、丑陋、稀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培养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贝的可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旋涡、啮、丑陋、稀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贝的可敬。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很多看来平常的事物,也会让你深受感受动和启发,令你久久不能忘怀,受用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只贝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憾。(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
2、(板书:一只贝)
3、师:请大家打开课文,齐读课题。(大海中有着数不尽的贝,从你们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你们觉得贝是平凡的,是吗?板书:一只平凡的贝)
5、是的,这是一只平凡的贝。但又是不平凡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这只贝亲密接触,走进这只贝,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它,领悟它,好吗?(那我们接下来该怎样?)
二、初读课文,引发专题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认识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教师板书:一只可怜的贝? 一只可敬的贝
4、师:看来你读书很用心,虽然我从你的朗读中还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可怜和可敬。
5、齐读这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怜与可敬”相矛盾!……师:对,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7、接下来我们就更深入地去认识这只贝,我们还应该怎样?(读——用心读书)
8、学生用心读书,从而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9、汇报所得。
三、指导书写生字“陋、腻、嗨”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理解“旋涡、啮、丑陋、稀罕”等词语。
2、深入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培养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贝的可敬。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一只贝》
二、回顾课文内容: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三、自主阅读,深入研究
(一)研究“可怜”
1、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课文。
2、教师板书读书方法:读——划——悟(体会)——归纳——读
3、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可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4、展示交流:(随机互动)
A、按有感情读出相关句子,归纳地说说可怜的原因。
B、同学补充,再有感情读,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看谁感受最深(读出可怜),最会读书。
C、有些语句可一读而过。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个别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D、教师随机板书: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5、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6、根据板书引读:一只贝,一只可怜的贝。
(二)研究“可敬”
1、过渡,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哪里又看出它又是一只可敬的贝呢?
2、指名学生回答:(? 磨就珍珠? 默默无闻……)
3、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4、教师小结:是的,这只贝它虽然……但是……受尽折磨,默默无闻,最终磨就了珍珠,在平凡中,在经历磨难后创造了辉煌!
5、教师引读:一只贝,一只可敬的贝。
(三)联系升华
1、当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为什么又找不到了呢?(最好让学生提出)(回归大海,把最美的东西献给了人类)
2、教师点拨:此时你还觉得这只贝仅仅是可敬吗?板书:(伟大……)
3、教师引读:一只贝,一只伟大的贝!
4、回归整体读。再读全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只贝的可敬,这只贝的伟大!
5、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你觉得这只用血和肉磨制着珍珠的贝正要向我诉说什么做人的道理吗?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借物喻理 借物喻人)
教师点拨引导,尊重多元理解。
A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B这只贝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做人也要这样!
C不幸是人生的财富。
中心问题:如何面对不幸,板书:不幸—自强不息—创造辉煌
引申:名人故事: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
????? 名人名言:与如何面对不幸,磨难有关的!
五、延伸练习
1、通过学习,根据你的感受,写一写
你想对自己说:
对贝说:
对天下所有不幸的人说:
2、收集相关的格言名言(互赠或自勉)
小结全文:交流后:师:让我们像这只可敬的、伟大的贝一样,勇敢地面对不幸,做生活中的强者,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只有经受磨练后我们才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
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又哪能见彩虹!?????????????
教学反思:




4—2藏羚羊跪拜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涵义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
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
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涵义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
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导读。
我来描述,你来猜。(课件出示图片)
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的可可西里。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它们不仅体形优美、动作敏捷、性格刚强,而且耐高寒、抗缺氧,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们从不向自然界任何灾难屈服,被人们誉为“高原精灵”。――藏羚羊。(板书)
二、拓展,丰盈认识。
1.朗读。课件出示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师朗读这一材料。
2.谈感受。相信你听完后肯定有话要说!
3.引题。这堂课我们要共读的是一则有关藏羚羊的感人故事——《藏羚羊
跪拜》。
三、揭题,释题质疑。
1.写“跪拜”,释“跪拜”。(跪拜是一种礼节,即跪在地上磕头,非常隆重。)
2.说“跪拜”:生活中你见过跪拜?他们为何跪拜?
3.读“跪拜”。(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4.质疑。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
四、初览,整体感知
1.教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注意读的要求:第一遍读:放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并用上读书符号。第二遍读:边读边思,找一找,划一划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读懂了刚才同学的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五、总结
谈一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六、作业
搜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涵义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
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交流,找寻支点。
1.组织全班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2.根据“答案串连法”概括主要内容。
3.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把刚才的质疑读懂,课文也就基本了解了。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描述藏羚羊跪拜的句子。
二、牵引,感悟内涵。
㈠研读藏羚羊――感受“跪拜”。
1.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
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练读句子(生放声读两遍。)
3.细究“动词”。读着,读着,藏羚羊的哪些动作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用声音表现出来。
4.理解“奇怪”。当老猎人举枪瞄了起来,老猎人认为这只藏羚羊应该怎么做?
5.想象。藏羚羊想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向老猎人述说着什么?(生交流)。
6.引读。它用眼神来央求,读
它用跪拜来哀求,读
它用长泪来乞求,读
7.迁移。是什么让这顽强的生灵向老猎人屈服、跪拜呢?它是在求猎人放自己一条生路呢?
㈡研读老猎人――涵泳“跪拜”。
1.引读。这一切,老猎人起先明白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中那句写出老猎人的不安。
2.呈现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3.想象。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
他双手一直颤抖着,他仍然在想      。
4.回读。上灯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眼前浮现,回读。
夜深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脑中呈现,回读。
5.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让老猎人感到奇怪,后来他明白了吗?
6.呈现句子。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
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
7.说话。老猎人埋掉了 ,但埋不掉的是 。
8.写话。课文学到这里,我们该对课题“藏羚羊跪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了吧?
藏羚羊的这一跪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这深深的一跪,跪出
了 ,
跪出了 ,跪出了 。(播放《懂你》的曲子)
9.交流。(师逐一板书)
㈢研读作者――领会“跪拜”。
1.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已刻在老猎人的心里,从此,老猎人放弃狩
猎,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同时,这一跪也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文中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
2.呈现句子。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3.指名朗读、齐读。凭你对文字的理解,你觉得作者对这只藏羚羊怀着这
样的感情?(生交流后读。)
4、明理,提升主旨。
(1).结课。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珍爱生命,关爱子女。让我们也把藏羚羊这深深一跪扎根在心间,回读藏羚羊跪拜的画面。
(2).提升。文章学到这,同学们的心里肯定涌动着许多话,把心中的话汇成
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关爱动物,敬重生命,善待自然吧!
三、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一些描写藏羚羊的语句,进一步了解藏羚羊的现状,引起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2.推荐课外读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和《荒漠天使》。




板书设计;

神圣母爱
慈善情怀
藏羚羊跪拜
敬重生命
关爱自然
教学反思:





4—3和小鸟最相亲爱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一致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那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给你怎样的感受?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呢?(生说)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和小鸟最相亲爱》。
二、阅读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C、字词检查(生标音及解释)
2.指名读文,巩固字音。 指导书写生字。
3.生点评读文情况(纠正多音字,个别语句的语气)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五、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动物?
2.作者认为每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自己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鸟的快乐,虫的可爱。)
3.学生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那么同学们注意观察,作者一种动物,一种动物地讲开去,在描写动物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呢?
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重点研读文中写小鸟的语段,思考每段在写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的特点。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与词语,认读。
二、归纳写法
谈感受
1.结合(1-5)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思考: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
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
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短文.
板书设计:
和小鸟最想亲爱
虫――略写
鸟――详写
教学反思:




4—4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诙谐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经济、应接不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激情与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诙谐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经济、应接不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跟树有关,课前让大家搜集一些有关树的资料,能向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上奇特的树吗?生介绍
  〔请学生自由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把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与课文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导入激趣
1、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中,也介绍到一棵奇特的树,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把。(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2、天堂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在你们心目中,鸟的天堂是个怎样的地方?生交流
〔(1)出示巴金肖像和色彩明丽的鸟的天堂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2)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初步开启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第一次榕树大
第二次鸟多
〔通过预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检验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学习1-9自然段作铺垫,板书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三、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课文,再由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谈自己读的感受。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相互交流。
四、指导书写“簇、概、暇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激情与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两次见到了不同的情景。谁能具体地来说一说。学生答。师板书:树鸟
  2、谁见过大树?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你见到过的大树。(高大的,参天的,几个人抱不过来的…………)
  3、这样的大树,或者比这更大的树,你还想看吗?(播放课件,展示)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大树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大树的?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大树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读。
  3、交流(全身心地看,赞美地看,惊讶地看,疑惑地看……)
  说理由时,就势读相关的语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作者是这样看大树的,那他又是怎样写大树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树的大?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体会。
  2、学生品读。
  3、反馈。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并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请你再读读第二段,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把它划下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
  a、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着重理解体悟“一簇”“堆”“另一簇”“一点儿缝隙”
  把这棵大榕数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写出来了。
  b、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颤动”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颤动”是怎样的动?(抖动的发抖的)
  写话练习:这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是一棵已经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榕数,而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榕数的,而是它的。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太绿了,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生机勃勃。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那种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句。
  3、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美丽奇特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感
  1、朋友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栖息生活。真的如此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三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
  啊!这的确是个“鸟的天堂”,你看: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板书:群鸟欢闹)
  3、同学们,你想感受一下这群鸟欢闹的热闹景象吗?课件展示,音乐欣赏。
  4、配乐朗读。谁想跟着音乐来朗诵。
  5、课文学好了,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想对大榕树,对鸟的天堂,对鸟说些什么吗?有感而发,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这幅画的下面。
  六、总结:今天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一课,领略了我们南国的奇异风光,欣赏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感受了众鸟欢闹的景象。同学们,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使人长见识。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反思:




5 名山奇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板块课文中的生字,丰富语言积累。
2、在阅读中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3、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5-1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人苏轼,懂得一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 (?http:?/??/?www.kejianhome.com?/?lunwen" \t "_blank?)目标:
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人苏轼,懂得一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悠久中华文化之瑰宝。这段时间,大家的古诗也背得特棒,现在咱们就来个古诗比赛好不好!(自由站起来背)
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放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请查到资料的同学到前面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放实物投影)
2、学习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勤动手、查资料。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小组互助学习
1、回忆常用的“学古诗四步法”是什么?
2、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研究成果的。
3、学生分组学习。
四、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谁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向大家作以汇报?
要求:按步骤回答,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完善。
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诵诗句、析诗意。第三步;想画面,吟诗意。第四步:吟诗文,悟诗情。
小结。
五、指导书写“缘“
六、总结升华
放诗句课件:同学们,这精练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幅迷人的图画,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令古人之赞叹,令后人之敬佩。大家背过了没有?好,全体起立,用你最喜欢的表达方式齐诵这首诗。
六、作业
给这首古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知诗人,解诗题
诵诗句,析诗意
想画面,入诗境
吟诗文,悟诗情
教学反思:




5—2 黄山松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眉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于一身。这就是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播放教学课件黄山图片,并配以音乐)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黄山,去领略松之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
课题是黄山松,那么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感知松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概括课文中都写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点。
3、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以及没有读明白的句子。
4、师生讨论交流尚未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 汇报交流
1、以多种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四、课后作业
1、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自读、自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过程:
一、期待阅读:感受“奇”
课件呈现松树图片
但黄山松却与众不同(课件呈现黄山松的图片)再请同学们细细地、用心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二、品味语言:拥抱“奇”
1、课文着重写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点?
(1)生在石上
(2)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
(3)枝条具有强大的团结力。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的?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黄山松的感情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谈一谈你的体会和感受。(边读文边思考,并动手画一画)
学生的汇报交流可能不是按照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路随机调空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指导。
三、体验积累:亲吻“奇”
黄山松如此奇特,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黄山松,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四、拓展延伸
1、黄山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两句话赞美一下黄山松。
2、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种植物,模仿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
五、课堂小节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教学反思:




5—3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
3、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引用的典章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名山奇景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
3、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课文《桂林山水》,相信大家还有印象。那么谁能说一说,桂林的山与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谁还能将你收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对桂林的了解可真不少,不怪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再次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的的美丽与神奇。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那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语出谁人之口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同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感知 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感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一说:读了课文,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广西桂林的山水,是我们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
3、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以及没有读明白的句子。
4、师生讨论交流尚未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 汇报交流
1、以多种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五、课后作业
1、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自读、自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
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引用的典章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名山奇景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桂林的“奇”
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广西桂林的山水,是我们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
二、深入探究:体验桂林的“奇”
1、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广西桂林的山水,是我们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一句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的。
2、边读文边思考,并动手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见解。
汇报。教师相机结合具体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指导,并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引用典章的表达方式。(正是课文中这些大量的引用,使桂林山水更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
三、积累延伸:再现桂林的“奇”;了解桂林的“美”
1、 桂林的美丽与神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游览、观赏,请根据你对桂林的了解,当一回导游,向游客介绍以下。
2、 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桂林。
3、 收集描写桂林山水的诗词歌赋。
四、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到处风景如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如画。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的奇特、形成的传说
奇观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由来 对祖国的热爱
独秀峰的传说
阳朔风光
教学反思:



6 童 话

单元教学目标:
1、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2、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3、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单元教学重点:
这部童话小说的全貌呈现给学生。由于篇幅较长,根据内容截成了两篇课文。并以此训练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6——1快乐王子(一)
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王子和燕子“舍生取义”的经历。
4.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1.通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抓住具体语言文字来体会王子的内心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王子和燕子“舍生取义”的经历。
4.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具体语言文字来体会王子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生词。
二、质疑问难,学习课文
1.简述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 “快乐王子为什么流泪?”(快乐王子具有美好的心灵,他同情一切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进而梳理文章层次)
4.文章写了快乐王子几次捐献活动?
(饥饿的病孩、不得意的剧作家、孤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三、检查本课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四,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故事。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王子和燕子“舍生取义”的经历。
4.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1.通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抓住具体语言文字来体会王子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题。请同学读出不同的感情。(快乐 悲伤)
2.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王子流泪的原因,和几次捐献活动,谁能回顾一下?
3.你还有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入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
4.你对三件事情中的哪件感兴趣,拿出笔圈注,注意抓住具体的语句中来谈
二、抓住重点词句,汇报所得。
(1)救助写剧本的年轻人:
王子在帮助了女裁缝后,又去帮助了谁?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
王子他看到了一幕怎样的情景,才让他下定决心去帮助那位年轻人的?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作家,你认为应该是什么?(忍饥挨饿、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来,请把你眼中的这位年轻人读出来,请把王子眼中的这位年轻人读出来
这苦难的一幕,王子全部看在了眼里,于是他(引读)-----再三央求燕子……
师:年轻人终于可以写完剧本了,他是多么快乐呀!
王子虽然舍弃了一只眼睛,但是他给年轻人带去了---------(生答)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王子?
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
(2)救助卖火柴的小女孩:
后来这样一位善良的王子和这样一只好心的燕子又去帮助了---(生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呢?
抓“我愿意陪你再过一夜……”体会燕子的变化 为王子着想有情有义谈体会 读出感受。
燕子燕子,我问你,这次你为什么主动愿意陪王子再过一夜呢?读出感受
王子王子,你可千万不要取下你的另一只眼睛,那样你会变成瞎子的?
所以,王子连声央求燕子说(引读)-----“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抓“王子连声央求……”体会王子舍己助人的品质。
我们一起帮助王子央求燕子吧。
引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鞋,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没有袜,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也没有帽子,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把火柴掉在了沟里,父亲会打她的,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无助的小女孩啊!王子------连声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王子想到了小女孩的饥饿,想到了小女孩的寒冷,想到了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他想到全是别人,他唯独没有想到的是------(生答)自己但是,谁想到了?(燕子)来,让我们再来把燕子与王子的对话好好地读读!
分角色朗读
师:燕子取下王子的另一只眼睛,放到小女孩的手掌心里。
她笑着跑回家去,她是多么快乐呀!
王子虽然舍弃了他的另一只眼睛,但是他给年轻人带去了---------(生答)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王子?
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
(3)救助穷人:
王子拿出自己的红宝石,帮助了可怜的女裁缝。王子又献出了一双珍贵的蓝宝石眼睛,去帮助了那个穷苦的年轻人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
读“你现在瞎了,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
三、学习课文,提升情感
师:多么忠诚的燕子啊,它不辞劳苦地奔波着,至死不渝地陪伴着王子。文章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关注《快乐王子(二)》
板书设计: 快乐王子(一)
快乐王子真快了吗?
他为什么流泪?
教学反思:







6——2快乐王子(二)
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童话的结尾部分。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5.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能复述童话的结尾部分。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介绍相关资料
作品简介及解读
一、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后,首先可以回顾前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童话《快乐王子》的大意。
二、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读了文章的结尾后,快乐王子和燕子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多么善良的王子啊,他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欢乐 ,连大街上也能听到笑声了。
1. 但是,现在-------师配乐朗诵
2.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为什么悲伤?你为什么心碎?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曾经自由自在,展翅高飞的燕子冻死了,曾经无忧无虑,高贵富有的王子心碎了。我们为这两颗善良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无比悲痛。
3.来,配着音乐,把你们的悲伤读出来。
4.出示第二幅快乐王子图 师读“快乐王子剑柄上…………像一个乞丐。”
5.面对着灰暗的雕像,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这个城里最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一、拓展延伸,揭示“快乐”的真谛。
四、延伸拓展
1.面对王子、燕子、市长还有我们周围所有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2.朗读名言警句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快乐不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3.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称他为“快乐王子”吗?
4.愿同学们都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快乐王子(二)

付出就是一种快乐
教学反思:






6——3《“小不不” 施努策尔》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联系提示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人物心理,理解童话表达的真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联系提示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人物心理,理解童话表达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只狼草原狼的后裔,原本从小被一个富农养来当看门狗,兔子普策尔(“小不不”的母亲)把他救了出来。他们一起旅行到了大草原上,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狼对普策尔的爱称是“月光的口水”但是恢复了凶猛本性的狼要在草原上生存,却必须以她那样的小动物为食物。虽然他还是很爱普策尔,甚至为她摘来草原上仅有的带刺的蓟来送给她,充当她故乡的花朵,结果却只是扎伤了她的胸口。有一天她想去抚摸他的耳朵时却发现他嘴边沾着血迹,也知道了他是怎样残酷地把她的兔子同胞撕成碎块来喂饱自己。终于有一天,她从他身边跑开了。兔子普策尔有了孩子,叫施努策尔,人们叫他“小不不”,在施努策尔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德国作家沃尔夫的《“小不不” 施努策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读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快速浏览文章,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一下这个通话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
三、通过具体语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1.这则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是施努策尔,他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呢?(2自然段)
2.你能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谈施努策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主人公施努策尔是一个不听话,性格倔强,可爱,幸运”的孩子。
(1)3自然段中的“不假思索”反映出他做什么事情都爱说“不”,人称“小不不”
(2)他是一个“难管教的孩子”:关黑屋也不认错;母亲让他拔嫩草,他“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像根木头,简直就像瘫了似的。
(3)他十分让父母亲头疼。第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4)“他心眼好”但是就是“跳不出自己的影子。”惹爸爸生气,他很难过,但是不表现出来。(6、10自然段)
(5)对于妈妈的锦囊妙计,激将法上当。
(6)有疼爱他的父母亲。
五、感受人物的变化
1.施努策尔难道事事都说“不”吗?他一直不配合父母吗?
妈妈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负负得正。(12自然段)
2.出现漏洞
(1)施努策尔的心里变化
20自然段“越来越不安静“”几乎啥也不吃“”不,我不去!“自言自语。充分体现了施努策尔的内心的挣扎,她想去接妈妈,但是倔强的本性又是他要做相反的事。
23自然段描写爸爸“正躺在散发出幽香的与草上打着呼噜。”与施努策尔24自然段为母亲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2)狼的表现
从31、33、35自然段中对狼恐怖的描写,都反衬出了“小不不”面对着极大的危险。
(3)关注景物描写对事件的推动作用。
景物由“月亮那只玉色的大圆盘,已经高高地挂爱天空,……有一只狼叫个不停”
“澄澈明亮的夜色……不过她还是高兴的。”到后来的紧张,扣人心弦,不禁让人为“小不不”捏了一把汗。
母亲表面似责备的话语,其实是对有这样一个关心自己的孩子的爱。
六、总结提升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从“小不不”身上,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总结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联系提示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人物心理,理解童话表达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考查对生字的掌握
2.复述课文
二、读了这篇有趣的童话,你有什么感受?
1.小组交流
2.汇报所得
三、积累玉运用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并积累下来
2.童话《“小不不” 施努策尔》是德国著名剧作家沃尔夫的代表作。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这个童话。






板书设计:
小不不” 施努策尔

倔强的“小不不“
父母头痛的“小不不“
锦囊妙计
漏洞
月亮的口水
教学反思:






7 希望

单元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法充分阅读课文。
2、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内容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激发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对生活负有责任的情感。
3、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事例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懈地努力,就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现自己希望的过程中,不但使自己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而且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建立自信,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单元教学重点: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法充分阅读课文。
单元教学难点:激发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对生活负有责任的情感。

7——1会飞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3个二类字,7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4.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3个二类字,7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4.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这种植物吗?能不能说说这种植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蒲公英对于文中的“我”来说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会飞的蒲公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读的是否正确。
(注意“僻”“挚”的读音)
三.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注意“挽”“凝”字的写法)
四.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读后思考,填写书后的表格。
时间 “妈妈”的礼物 “我”的路
小学 绣着蒲公英的书包 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
中学 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 学校到山村的大马路
大学 一幅水彩画 大学的林阴小路
五.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六.作业:(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3个二类字,7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会飞的蒲公英》,再读课题。
2.出示图片:老师这有几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蒲公英的花、种子)
3.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蒲公英,好吗?
二、学习课文1-3段
㈠ 轻声地读读前三段,看看蒲公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还能读懂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妈妈的希望 我的梦想 ]
读第二、三段 妈妈含蓄的表达着自己的期望,应该怎么读?亲切的读,充满了期待的读。这么美好的梦境应该怎么读?满怀希望的读。
1.妈妈有个美好的希望,我也有了美好的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了吗?快速浏览4至9段,看看我变成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梦想实现了 已经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
2.从小学到大学妈妈是怎样实现她的希望的?我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默读4至9段,边读边把其中重要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
从哪能读出妈妈的希望?
A、花书包
第五段:我那么喜欢蒲公英当我回家时看到这样一个镶着蒲公英的漂亮的花书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谁能读出这种快乐与惊喜。
B、连衣裙
第七段:女儿上中学了,经过自己的努力与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妈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怎么读出这种心情呢?
过渡:女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后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C、眼睛里盈满了泪花,为什么?(激动、欣慰、骄傲、不舍)
第八段:(妈妈看到女儿终于读懂了自己的期待,并且经过努力有了结果,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怎么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呢 ?
在心愿实现之日妈妈究竟要怎样表达这种心情?(想让女儿有更高的追求 ) 应该强调哪些词语?
结合语句谈体会,结合体会读课文——评读——都读一读——齐读。
D、 母亲希望我飞得更高的这个心愿实现了吗?谁接着给大家读读剩下的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我是怎样飞得更高的?(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
第九段 女儿始终没有停下自己追逐的脚步,那么懂得了如何飞得更高的女儿该向母亲表达怎样的心情呢?读出感激与对未来的憧憬。
3.女儿说我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知道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你知道怎样才能飞得更高吗?
[板书:人生的追求 ]
(要有坚定的目标,有理想还要经历风雨战胜困难 不断努力,只有这样,人生的蒲公英才能飞得更高。)
三、蒲公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不懈的追求,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小花。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象它一样朝着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去快乐的飞翔,好吗?
板书设计:

会飞的蒲公英

妈妈的希望 我的梦想

人生的追求

教学反思:




7—2 自信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写要求回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再次学文,齐读课题
二、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朗读,选择重点:
(第5、8、12、14、17、18自然段)
本课第5自然段和第12、14、17、18自然段都是具体描写老先生语言的段落,指导朗读这些段落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是思路很清晰。先讲“我”从西藏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然后讲“我”因为在提出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抗生素,被批评并扣分。接着讲“我”觉得老先生的讲评不够全面,找到教务老师说明情况。再讲老先生了解了“我”加抗生素的原因之后,肯定“我”的做法,把扣掉的分补回来。最后讲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理清文章的顺序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知很重要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感受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加以批注。
六、回归文本,总结全文
课文中主要是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这位老先生的。请你想一想,当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时候,老先生会想到什么?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请你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写这位老先生。
板书设计:

自信第一课

扣分后的“我”的反应——赞扬后“我”的感受
教学反思:







7—3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1.了解世界各地是否有战争,为什么要战争,是谁侵略谁。
2.查找《儿童和平条约》制定的年代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儿童和平条约》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找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指名读,读完之后,校正字音。本课只有一个“憎”字,在教学是要注意与“增”“赠”加以区别。)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与交流:在《儿童和平条约》中,我们约定了什么?
(这道题是对条约内容具体阅读时的思考,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来完成。在《儿童和平条约》中我们可以具体读出。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