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科学百天集训系列 专题26 健康与疾病(免疫与健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中考科学百天集训系列 专题26 健康与疾病(免疫与健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19 1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一 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
专题26 健康与疾病 免疫与健康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健康与疾病免疫与健康
1.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 三个方面全都良好的一种状况。若人体的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的 或
功能发生失调,即会引起疾病。当今社会有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 状态。
根据传染性情况可将疾病分为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两大类。传染病区别于非传染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 和 ;传染病必须同时具备 、 和 三个基本环节才能在人群中流行,因此预防传染病可从 、 和 三个方面进行。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按传播途径分为四大类,其中 等是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戴口罩、避免与患者面对面交谈等方式预防; 等是较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预防的主要方法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等是较常见的血液传染病,可通过消灭吸血昆虫等进行预防; 等是较常见的体表传染病,预防的主要方法是防止与病原体接触。艾滋病属于 传播疾病,预防的主要方法是洁身自爱、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属于常见的
病。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因 硬化或功能性改变而造成血管阻塞或痉挛,从而导致心肌 ,主要预防措施是从儿童开始就要防止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环境、年龄等多种。对于非遗传性髙血压,需要注意合理运动并控制正常体重,减少钠盐和脂肪的摄入,适当补充钙盐和钾盐,少喝酒、不吸烟。糖尿病是由 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多发生于青少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型)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恶性肿瘤又称 症,其发病原因多数与 因素有关,此外因遗传了某种突变基因而导致个体的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根据遗传特点可将疾病分为 病和非遗传性疾病。色盲、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愚型等都属于前一种类型的疾病。
4.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 、 膳食,保护环
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预防接 种、实行计划免疫等。
5.通过“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活动可知,近视眼患者因 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
,进人瞳孔的光线经过 调节后,远处物体的像仍成在视网膜 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配戴近视眼镜后,利用 对光的发散特点,使所成的像适当 移而清晰地落在 上。远视眼的情况与近视眼相反。
6.根据近视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若眼与观察物体太近、观察物体太小,会致使 凸度变大,这样长时间用眼会产生假性近视。患假性近视后,若仍不注意保护视力,不仅会使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会使眼球前后径继续变 而转变为真性近视。所以,青少年需要注意用眼卫生,除了要注意减少长时间近距离观察的不良习惯外,还应重视均衡膳食,减少电子产品或强光对眼球的刺激等等。
7.免疫类型的比较和识别
8.人工免疫是采用 方法,将 或其他抗原物质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 而获得免疫的方法。如接种 (一种天花疫苗)预防天花、对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注射含有抗蛇毒 的血清、对被狗咬伤的人注射 疫苗及血清等都属于人工免疫的方法。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 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将相关的 以人工免疫的方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
【疑难典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有关)和体液免疫(与B淋巴细胞有关),其中的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抗体进行免疫。2.人工免疫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类型,前者通过 接种疫苗使人获得免疫力,后者通过接种抗体使人获得 免疫力。计划免疫是用人工主动免疫的原理对人群进行有计划的接种,从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3.性传播 疾病还包括梅毒、淋病等多种。
考点集训
一、单选题
1.我国每年死于肺结核的儿童居各类传染病死亡原因之首。为加强防治,一旦发现肺结核患者应立即:①给患者打针、吃药、隔离治疗;②对患者的房间及用具消毒;③给接触患者的人进行预防注射。这些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B.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C.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D.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近年来禽流感等传染病流行,向人类发出了新的挑战。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是传染源 B.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C.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传染病的流行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3.2016年巴西爆发了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寨卡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 B.寨卡病毒不是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C.该病的传播途径与流感相同 D.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杀灭伊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应将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击毙并就地焚毁。以上过程体现的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是(?? )
A.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 C.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5.水痘是一种春季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常用接种水痘疫苗的方法来进行预防。接种的水痘疫苗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 特异性免疫 B.抗原 特异性免疫 C.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的是(?? )
A.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猪肉 B.由于割破了手指而感染炭疽杆菌 C.人吸入飘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 D.人手碰到了炭疽杆菌
7. 5月份,苏州疾病控制中心在网上发布公告,号召全体市民一旦发现钉螺一定要及时打电话上报,识螺、报螺有奖。控制中心如此重视查灭钉螺的原因是(?? )
A.钉螺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 B.钉螺里有血吸虫的成虫 C.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D.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8.夏季是细菌性痢疾的多发季节,为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防疫部门严禁学校食堂二次销售部分剩余饭菜,该传染病的类型和防疫部门要求的防护措施分别属于(?? )
A.消化道传染病 切断传播途径 B.呼吸道传染病 控制传染源 C.消化道传染病 保护易感人群 D.消化道传染病 控制传染源
9.广东某镇发生了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肝感染事件。据调查,感染丙肝的居民都曾到未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镇卫生所打过针。由此推断(???? )
A.带毒针头是丙肝的传染源 B.丙肝和肺结核的病原体具有相同的结构组成 C.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 D.丙肝与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相同
10.秋末冬初,某地学校中很多学生都得了流感,这个现象说明传染病具有(?? )
A.特异性 B.流行性 C.免疫性 D.以上都是
11.美洲出现的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虫媒病,病原体为寨卡病毒。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直接关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这种虫媒病 B.寨卡病毒属于细菌病毒 C.为了预防该传染病,要尽量消灭蚊虫,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患者和寨卡病毒的携带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
12.为了寻求科学答案,推理非常重要,只有做出正确的推理并用实验证明,才可确定假设的真伪。现已知“昏睡病原虫是昏睡病的病原体”及“除去采采蝇即可消灭昏睡病”等事实,提出“采采蝇传播昏睡病原虫”的假设。下列叙述中,完全属于根据这个假设而做出的推论的是(?? )
①昏睡病原虫是寄生在人体血液中的锥形原生动物
②患昏睡病的人,体内必有大量昏睡病原虫
③采采蝇体内可发现昏睡病原虫
④采采蝇可从昏睡病人的体液中吸入昏睡病原虫
⑤如果健康人被带有昏睡病原虫的采采蝇叮咬,就可能患上昏睡病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不易患某些传染病,因为他对这些传染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能力属于(?? )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自然自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
14.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
A.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B.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抗感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D.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
15.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在全国大力推行计划免疫,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 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C.给肺炎患者注射抗生素 D.供应碘盐预防甲状腺肿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麻疹病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 B.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C.特异性免疫一般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D.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17.人体有多种方法保护自身免受病患。下列自身保护方法中,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B.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C.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 D.T淋巴细胞消灭癌细胞
18.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人体内的杀菌物质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 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 D.皮肤和黏膜
19.据《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称,肺具有造血功能。这给血液病患者和需要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肺属于(??? )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免疫器官
20.下列两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仔细观察,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 B.乙图所示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 C.甲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乙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21.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能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其原因是(? )
A.该人体内产生了能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 B.该人体内产生了能抵抗乙肝病毒的抗原 C.该人体已获得了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D.乙肝病毒已不能再次侵入该人体的体内
22.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B.抗体抵抗相应的病原体 C.溶菌酶使病菌溶解 D.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23.水痘是一种春季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常用接种水痘疫苗的方法来进行预防。接种的水痘疫苗和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2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25.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
A.B型血的红细胞在A型血中凝集 B.吞噬细胞吞噬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红细胞 C.人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 D.肝脏将有毒的氨转化为尿素
27.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原主要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和异物 B.抗原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被白细胞吞噬 D.抗原的类型不同,但促进人体产生的抗体相同
28.李大爷患了尿毒症,医生为他进行了肾脏移植,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
A.病原体 B.抗体 C.抗原 D.过敏原
二、填空题
29.非洲曾爆发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该疫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我国一些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今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成功控制住了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请回答:
(1)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________。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_。
30.近年来,寨卡病毒在许多国家爆发和流行。寨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新型疫苗研发,以有效地控制该传染病的流行。
(1)对疫区进行灭蚊是预防该传染病措施的________。
(2)人们可通过注射疫苗来提高对该病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1.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 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乙肝患者属于________。
(2)婴儿出生后就需要注射乙肝疫苗,这样能够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属于________。
(3)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________;当乙肝病毒再次侵入时,该种物质就会迅速发生作用并消灭它们。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而叫做________免疫。
(4)某人想通过接种甲肝疫苗来预防乙肝,你认为能否起到预防作用?________。
32.如图,肝吸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肝脏里,受精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内排出,在水中被淡水螺吞食,孵化、发育后进入淡水鱼体内,幼虫最终与不煮熟的鱼一起被吃进人体,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回答下列问题:
(1)肝吸虫病属于???????????? ?(选填“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疾病。
(2)肝吸虫的个体发育从________开始。
33.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的成就。细胞自噬的意思就是“将自己吃掉”,即分解自身细胞蛋白或细胞的有关结构。当饥饿时,生物体会“应急”分解体内非必需的细胞成分来提供物质和能量;当被感染时,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等。他还找到自噬机制背后起控制作用的基因。
(1)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________。
(2)吞噬细胞可通过自噬机制消灭多种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该保护性生理功能属于________(填“特异”或“非特异性”)免疫。
(3)下列关于细胞自噬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是受基因控制的 B.细胞自噬机制紊乱,身体可能患病 C.生物体适当饥饿,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减弱
三、实验探究题
34.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问题: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________,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________免疫。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能存活? 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3)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___,健康人可称为___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________。
(5)禽流感属于________。
35.如图为免疫产生的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为________。
(2)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________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免疫。
(3)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存活。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
A.甲处理中的“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四、解答题
36.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山东省出现问题疫苗事件,问题疫苗未通过冷藏储存就直接流入市场,而一般疫苗必须储存在2~8 ℃的恒温环境里面,不论是高温还是冷冻,甚至长时间的光照,都有可能影响疫苗的效力,甚至导致疫苗失活、无效。接种未经2~8 ℃存储冷链运输的疫苗,首要风险是无效免疫。本次涉案疫苗有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腮腺炎等的二类疫苗,生物制品共25种。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6年2月9日电,国家卫生计生委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2)从免疫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________。
(3)给婴幼儿接种各种疫苗的目的是________,这就能较好地预防相应的_________病。
(4)专家指出,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疫苗,因此应对寨卡病毒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消灭蚊子、清除生活环境周边的积水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感染,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________。
(5)为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我们应该________(请说出一项措施)。
37.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疟疾是由于感染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导致的,它会侵袭人体的红细胞,导致发烧等症状,其传播媒介是按蚊,通常用氯喹来进行治疗,但疗效越来越不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团队研制出的青嵩素对疟疾有很好的疗效。
材料二:据《信息时报》5月14日报道,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预计2017年12月在中国进行,手术的难点在于脊髓如何再次连接入脑,若产生排斥反应,将会导致手术的失败,干细胞在这里扮演着关键性作用。
(1)由材料一可知,从传播途径来分,疟疾属于________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传播来看,按蚊属于________(填“病原体”或“传播途径”)。
(2)长期用氯喹来治疗,会使单细胞寄生虫产生更多的耐药性个体,导致疗效下降,这可以用达尔文的________学说来解释。
(3)材料二中的头部移植手术,从免疫角度分析捐献者的“头”属于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移植时可能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称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解题。 【解答】解: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①给患者打针、吃药、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②对患者的房间及用具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给接触患者的人进行预防注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B。
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知识解题。 【解答】解:A、病毒是引发传染源的病原体,故A错误; B、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是传染病的三大特点,故B正确; C、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 正确; D、传染病的流行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知识解题。 【解答】解:A、寨卡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故A正确; B、寨卡病毒是生物,有遗传物质,故B错误; C、该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而流感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C错误; D、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杀灭伊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解题,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注射“乙肝”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将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击毙并就地焚毁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B。
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免疫的分类知识解题。 【解答】解:免疫根据其获得途径可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而通过接种的水痘疫苗,使人不在患水痘,属于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其中水痘疫苗属于抗原; 故答案为:B。
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炭疽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传播途径知识解题,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草食性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通过接触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解答】解:A、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猪肉,人可以感染,属于饮食传播; B、由于割破了手指而感染炭疽杆菌,人可以感染,属于接触传播; C、人吸入飘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人可以感染,属于空气、飞沫传播; D、人手碰到了炭疽杆菌,若是皮肤完好,一般不会感染;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血吸虫病与钉螺的关系解题。 【解答】解:血吸虫病是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而血吸虫的成长史为:虫卵→毛蚴→钉螺→尾蚴→成虫;故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故答案为:D。
8.【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解题,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 【解答】解:为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防疫部门严禁学校食堂二次销售部分剩余饭菜,说明细菌性痢疾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该过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A。
9.【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知识解题。 【解答】解:A、带毒针头是丙肝的传播途径,故A错误; B、丙肝的病原体是丙肝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故B错误; C、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故C正确; D、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甲肝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具有的特点解题。 【解答】解: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B。
1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解题。 【解答】解:A、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不能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故A错误; B、寨卡病毒寄生在人体内,属于动物病毒;故B错误; C、为了预防该传染病,要尽量消灭蚊虫,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C错误; D、传染源是患者或病毒的携带者,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解题。 【解答】解:从已知事实中不能得出“病原虫是锥形原生动物”,故①错误;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即使少量也会使人患病,故②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知识解题。 【解答】解: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不易患某些传染病,是因为其从母亲那获得了一些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是自然被动免疫;抵御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D。
1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免疫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 故答案为:C;
1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计划免疫知识解题,计划免疫是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是控制传染病蔓延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解答】解:A、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属于自然免疫功能,不属于计划免疫; 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防止肺结核病的发生,属于计划免疫; C、给肺炎患者注射抗生素,是治疗疾病,不属于计划免疫; D、供应碘盐预防甲状腺肿,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不属于计划免疫; 故答案为:B。
16.【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免疫的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免疫并不是对人体总是有益的,有些免疫对人体是有害的,如花粉过敏、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等; 故答案为:B。
17.【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免疫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属于人体的解毒功能,不属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答案为:C。
1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免疫的三大防线知识解题。 【解答】解:A、人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二防线;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二防线; 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三防线; D、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防线; 故答案为:D。
19.【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抗原的概念及其作用机理解题。 【解答】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物质,“非己”的物质都被列为抗原异物;故移植的肺属于抗原; 故答案为:B。
20.【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免疫的功能及免疫防线知识解题。据图可知,甲属于免疫第一防线、乙属于免疫的第二防线。 【解答】解:乙图所示为吞噬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吞噬作用; 故答案为:B。
21.【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传播知识解题。 【解答】解: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能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其原因是该人体内产生了抵御乙肝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A。
2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区别解题,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异;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解答】解:A、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抵抗相应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使病菌溶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23.【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传播知识解题。 【解答】解:疫苗是由被杀死的或减活的病原体制成的,能够刺激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故接种的水痘疫苗属于抗原,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24.【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区别解题,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异;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解答】解: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故答案为:D。
25.【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题。 【解答】解:A、据图可知,病毒第二次侵入后,在记忆细胞的作用下,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故A正确; B、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故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对其它病毒没有作用,故B正确;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免疫及其意义解题。 【解答】解:肝脏将有毒的氨转化为尿素,属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不属于免疫; 故答案为:D。
2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抗原的概念及其作用机理解题。 【解答】解:抗原的类型不同,促进人体产生的抗体也不同,每种抗体都只能对对应的抗原起作用; 故答案为:D
28.【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抗原的概念解题。 【解答】解:抗原是指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的刺激性物质,它对人体来说是异物;故移植的器官属于人体的“非己”物质,对人体来说属于异物,是抗原;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9.【答案】 (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传播及其预防措施解题。 【解答】解:(1) 传染源是指患病的生物;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生物患病的微生物;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病原体; (2) 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控制传染源。
30.【答案】 (1)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传播知识解题,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 【解答】解:(1)对疫区进行灭蚊是预防该传染病措施的切断传播途径; (2)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异;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故人们可通过注射疫苗来提高对该病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切断传播途径;(2)特异性。
31.【答案】 (1)传染源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特异性 (4)不能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的传播及其预防知识解题。 【解答】解:(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乙肝患者属于传染源; (2)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当乙肝病毒再次侵入时,该种物质就会迅速发生作用并消灭它们。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4)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某人接种甲肝疫苗,可以产生甲肝抗体,但是不能产生乙肝抗体,故不能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故答案为:(1)传染源;(2)保护易感人群;(3)抗体、特异性;(4)不能。
32.【答案】 (1)传染性 (2)受精卵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知识解题。 【解答】解:(1)通过对题文的分析可知,肝吸虫病属于传染性疾病; (2)通过对题文的分析可知,肝吸虫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 故答案为:(1)传染性;(2)受精卵。
33.【答案】 (1)呼吸作用 (2)非特异性 (3)C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作用、人体的免疫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生物体内的能量供给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的; (2)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了人体免疫的第二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 (3)根据题干知识可知,细胞自噬是受基因控制的,是生物体为了应对饥饿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一旦细胞自噬机制紊乱,身体可能患病;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2)非特异性;(3)C。
三、实验探究题
34.【答案】 (1)抗体;特异性 (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 (3)对照 (4)传染源;易感者;控制传染源 (5)呼吸道传染病
【解析】【分析】根据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题。 【解答】解:(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特异性免疫; (2)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故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不能存活,因为其体内没有抵御新病毒的抗体; (3)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可知,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4)传染源是指患病的生物;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生物患病的微生物;故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传染源,健康人可称为易感人群;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控制传染源; (5)通过分析可知,禽流感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答案为:(1)抗体、特异性;(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3)对照;(4)传染源、易感者、控制传染源;(5)呼吸道传染病。
35.【答案】 (1)乙 (2)肺炎双球菌;特异性 (3)不能 (4)B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免疫的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可知,本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因为甲组的肺炎双球菌没有经过处理,而乙组是实验组,肺炎双球菌已经灭火; (2)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炎双球菌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3)抗体具有专一性,据图可知,乙处理的鼠体内具有抗肺炎双球菌的抗体,但该抗体对其它病菌无效;故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不能存活;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故答案为:(1)乙;(2)肺炎双球菌、特异性;(3)不能;(4)B。
四、解答题
36.【答案】 (1)病原体 (2)抗原 (3)增强人的免疫力;传染 (4)切断传播途径 (5)坚持锻炼身体
【解析】【分析】根据疫苗的概念、免疫及传染病的预防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疫苗是由被杀死的或减活的病原体制成的,能够刺激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故疫苗从免疫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病原体; (3) 疫苗是由被杀死的或减活的病原体制成的,能够刺激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故给婴幼儿接种各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使婴幼儿获得相应的抗体,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能较好地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4) 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消灭蚊子、清除生活环境周边的积水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感染,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5) 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需要坚持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抗原;(3)增强人的免疫力、传染;(4)切断传播途径;(5)坚持锻炼身体。
37.【答案】 (1)血液;传播途径 (2)自然选择 (3)抗原;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根据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知识解题。 【解答】解:(1)由材料一可知,疟疾是通过按蚊传播的,故从传播途径来分,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传播来看,传染病需要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而过程中的按蚊属于传播途径; (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长期用氯喹来治疗,会使单细胞寄生虫产生更多的耐药性个体,导致疗效下降; (3)材料二中的头部移植手术,从免疫角度分析捐献者的“头”属于“非己”物质,是抗原,移植时可能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血液、传播途径;(2)自然选择;(3)抗原、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