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二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打破西方国家对碱业的垄断,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严复 C、林觉民 D、陈景润
2、在1909年的一次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此路应是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汉铁路 D.津浦铁路
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材料中的“书”是指
A.《中外纪闻》 B.《天演论》 C.《新青年》 D.《海国图志》
4、“它是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它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部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鲁迅的《狂人日记》
5、与图一所描绘的内容有关的人物是
A.张謇 B.魏源
C.詹天佑 D.侯德榜
6、有感于民族危机的到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对于这一主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主张
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先进认识
C.“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唤醒了不少中国人,在挽救民族危机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D.当时国人应认识到既学西方的技术,又学西方的制度,中国才不会屡战屡败
7、歌曲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以下歌曲不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
A.《翻身农奴把歌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志愿军进行曲》 D.《学习雷锋好榜样》
8、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激发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歌曲有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国际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9、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10、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清华大学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复旦大学
11、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1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台唱》
C.《国际歌》 D.《英雄交响曲》
13、下列文艺作品中,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最后的晚餐》 D.《英雄交响曲》
14、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研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15、图二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末
16、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翻译了《天演论》一书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A.严复 B.侯德榜 C.魏源 D.詹天佑
18、《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要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抗日救亡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二、材料题
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先进分子发展近代工业、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探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请概括指出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中国近代前期,在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重要的运动。请你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3)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前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右面表格。
人物 贡献
主持设计和施工京张铁路
侯德榜
译著《天演论》,传播西方进步观点
(4)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D 7B 8C 9B 10B 11D 12A 13B 14B 15D 16A 17A 18C
二、材料题
1、(1)洋务运动。 探索: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革。(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任选其中一项即可,运动名称1分,作用1分)
(3)
人物 贡献
詹天佑
发明“侯氏制碱法”
严复
(4)中国处于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
2、(1)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与学会;废八股取士等
(2)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广设新式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 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