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先说后教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故乡》先说后教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0 0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第9课《故乡》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一、名师说课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专题阅读——将文中的“对比”作成一个学习专题,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故乡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作者带来的情感震撼。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及相关事件。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感觉到了许多变化,主要是故乡景、故乡入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请列一个人物表。
3.学生在人物表中选择作者着墨最多的人——闰土,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4.再读全文,合作探究,教师适当补充。友情提示:主要从外貌、动作、对话、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角度进行对比。
5.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找出其他“故乡人”的前后对比。
6. 回读课文,发现“故乡景”的对比。
7.分组对这些“对比”的作用进行品析。8.将品析结果写成小论文。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个性化解读——尝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个性化解读,训练学生思维。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小说的三要素导入。
2.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那么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 明确: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宏儿”“水生”。
3.分别找出课文中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4.将这些描写按人物分类,然后细读,用一两句话评价这些人物,对有创新光芒的见解,给予鼓励。
5.回读全文,筛选信息,给文中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结。
6.合作讨论文章的主题,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7.投影出示对课文主题的众说纷纭的多种理解。学生再争议,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
  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6.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3.“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4.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教学反思: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