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9 14:5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觉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下列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2.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中,小明同学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以下是他做的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铁人”﹣王进喜 B.两弹元勋﹣焦裕禄
C.好战士﹣雷锋 D.援藏干部﹣孔繁森
3.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 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 是“中国航天之父”(  )
A.钱伟长 B.钱学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4.熟悉中西画法,用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尝试改革中国画的人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张大千 D.刘海栗
5.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蛟龙下海”、“墨子”升空等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年代的英模人物,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6.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政府应美方要求逮捕华为CFO孟晚舟。加之先前出手对付中兴公司,我们看到美国封杀中国技术的决心,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可以突出重围,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  )
A.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载人成功
C.研制歼﹣20 D.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7.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C.我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 D.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8.2018年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  )
A.大庆油田的开拓者 B.“两弹一星”研制者
C.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D.工业化起步的奠基者
9.“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材料中的“她”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10.近90高龄的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材料中的“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在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相继宣布建成为“福利国家”
12.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3.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也是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于敏
14.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高度赞扬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下列哪位科学家最能享此赞誉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榜 D.茅以升
16.根据以下提示,判断出与之有关的人物应该是(  )
提示一: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0年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提示二: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突出贡献:育成“东方魔稻”
提示三: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
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王淦昌
17.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间是(  )
A.1964年 B.1966年 C.1968年 D.1970年
18.米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那么进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经过多次试验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杨振宁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以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实施的发展战略是(  )
A.科教兴国 B.素质教育 C.三个面向 D.希望工程
20.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A.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参与研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2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863”计划
22.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3.“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天宫一号 B.嫦娥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一号
24.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是(  )
A.钱学森 B.侯德榜 C.袁隆平 D.邓稼先
25.“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波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械。
材料三: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溃了十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喵鹿鸣,食野之萬。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頻奖词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4)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谁?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7.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指的是哪一场战争?广大志愿军以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得祖国人民的什么称誉?
材料二: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方针指导下,我国国防科研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连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牢记历史使命,提升战略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习近平
(3)材料三中火箭军的前身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时期如何共筑国防钢铁长城,实现强军梦的认识。

2018-2019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在觉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ABD外国出现过,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2.【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援藏干部孔繁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两弹元勋称号的是邓稼先,不是焦裕禄,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解答】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
故选:B。
4.【解答】熟悉中西画法,用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尝试改革中国画的人是徐悲鸿。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故选:B。
5.【解答】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
故选:A。
6.【解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解答】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故选:A。
8.【解答】2018年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9.【解答】“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材料中的“她”是屠呦呦。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C。
10.【解答】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故近90高龄的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材料中的“他”是袁隆平。
故选:A。
11.【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相继宣布建成为“福利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故选:C。
12.【解答】据“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可知,这说明了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科技促进社会的进步。
故选:A。
13.【解答】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也是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是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C。
14.【解答】据“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可知,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故选:A。
15.【解答】长期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邓稼先是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为我国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B。
16.【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育成“东方魔稻”,可知相关人物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17.【解答】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间是1970年。
故选:D。
18.【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B。
19.【解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故选:A。
20.【解答】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髙水稻产量。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故选:C。
21.【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六十年代”和对中国的影响“大国、国际地位、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等可知是这些东西是“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实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C。
22.【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故选:B。
23.【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C。
24.【解答】题干中“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25.【解答】据“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可知,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D。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6.【解答】(1)据材料一“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袁隆平。他的科研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4)据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屠呦呦。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青蒿素为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所以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故答案为:
(1)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屠呦呦。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27.【解答】(1)材料一“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广大志愿军以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得祖国人民“最可爱的人”的称誉。
(2)根据材料二“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方针指导下,我国国防科研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连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可知,我国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
(3)材料三中火箭军的前身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现已更名为火箭军)。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新时期如何共筑国防钢铁长城,实现强军梦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军队建设,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创新,走科技强军道路;加强我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
故答案为:
(1)抗美援朝战争;“最可爱的人”。
(2)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
(3)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4)加强军队建设,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创新,走科技强军道路;加强我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答对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