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叔叔于勒》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0 08: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一、名师说课
《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靠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在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课本剧编演——将小说尝试着改编成课本剧并自排自演,调动学生积极探索语言的奥秘的兴趣,迅速让学生兴奋起来,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编演的过程中自然地体悟精彩。
[主要教学步骤]
1.自读文章,将课文中所有的人物列一个人物表,理清人物关系,对人物性格进行基本感知。
2.再读文章。探究: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3.如果将这篇文章改编成剧本,我们应该怎样改 改编指导:①剧本和其他文章的样式不同,主要由人物姓名和对话两部分内容构成,比较有特色的语气、表情、神态、动作要在人物姓名和对话之间用简洁的语言交代,并且用括号括上,假设要说明的内容较多,还可以在对话后附上。②完整的剧本还应该有时间、地点、环境的简要交代,复杂的还必须进行道具、服装的说明,这些一般在主体部分前后,必须尽量简洁。③情节较复杂的小说还要分几场进行改编。
4.教师进行改编示例。
5.分小组将课文改编成“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三场剧。
6.用视频展示仪当堂展出有代表性的改编文本,学生点评并修改。
7.分小组、分角色演出剧本。
8.评出最佳改编奖和最佳表演奖。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将本文与《故乡》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赏析,进一步把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
  1.读:仔细回读《我的叔叔于勒》和《故乡》。2.比: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卡相同和不同之处 友情提示:可以从内容、写法、主旨、人物、描写等方面去发现。3.结:相同之处:①两文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②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③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写法;④从作者的理想来看,两文都不失积极乐观的思想;⑤两篇文章都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心理;⑥人物的描写方法也有很多相似……小同之处:①时代背景不同;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不同;③要表现的人物的身份不同;④对比的对象不同……4.将这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拓展、丰富,然后形成研究性文章。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根据情节的发展,抓住人物的神情、语言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珍惜亲情,奉献爱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神情、语言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讨小说的主题,受到珍惜亲情,奉献爱心的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地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么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课件出示)
莫泊桑(1850-1893) 法国作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生字的音。(课件出示)
2.指名学生概述故事情节,师归纳:
盼 赞 遇 躲
四、课文分析。
1.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刻画的性格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学生讨论回答,师出示课件归纳)
2.探讨小说的主题。(课件出示)
(1)在小说的结局中,为什么不认于勒?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如果有的话请举例说明。
(3)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对待他?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揭露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有对联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态炎凉。亲情重于金钱,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奉献一片爱心。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结束教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