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科学百天集训系列专题20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中考科学百天集训系列专题20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19 13: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一 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
专题20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聚焦
知识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 系统和 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这两个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 。
2.在寒冷的环境里,我们会通过增加衣服数量、增加肌肉运动量等方法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是一种体温的行为调节,是在 系统指挥下的 行为。
3.人体体温调节主要依赖 和 的精细调节。当气温下降时,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并将信息传送到体温调节中枢,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 和汗腺分泌 、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代谢率 、散热 以使体温维持在37°C左右。当气温上升时,机体内的调节过程与上述过程刚好相反。
【疑难典析】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2.神经调节较激素调节具有快速、作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针对性强等特点。
考点集训
一、单选题
1.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这是由于(?? )
A.骨骼肌发生痉挛,体内产热太多 B.皮肤血管多数扩张,血流量过大 C.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导致体温升高 D.汗液分泌太多,导致体内失水
2.当气温上升到35 ℃以上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散热 B.血液循环散热 C.汗液蒸发散热 D.骨骼肌颤抖散热
3.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4.小张发烧后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小张在这24小时内(??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无关
5.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小林不小心患了病毒性感冒,体温达40℃左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冒要做好预防工作,其中勤洗手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来说是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B.要治疗该同学的感冒,要给他使用抗生素 C.该同学体温一直维持在40℃左右,此时他的产热大于散热??????????
D.此时他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下降,原因是酶的活性降低了
6.夏季举行马拉松比赛时,赛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喷雾降温设备为运动员降温,防止运动员因体温过高而出现意外。剧烈运动中,运动员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呼吸频率加快,导致能量释放多 B.肌肉收缩,舒张的次数过多 C.血液流动速度过快 D.运动员体温比普通人高
7.小明在寒冷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打寒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他的体内产热大于散热????????B.这是人体防止体温下降的重要反应 C.是骨骼肌不自主活动引起的????????D.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进行的
8.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机体耗氧量下降??B.骨骼肌战栗????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皮肤血管舒张
9.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10.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B.内脏?????C.骨骼肌?????D.其他器官
11.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 ) ???
A.内脏??B.内脏和肌肉、皮肤一起产热? ?C.肌肉、皮肤???D.内脏和肌肉、皮肤都没有产热
12.如图是“人体运动时各器官产热量”的柱状图.由图可知,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A.脑????B.内脏????C.骨骼肌????D.其他
13.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植物萎蔫
细胞吸水过多
A.?A????B.?B????C.?C?????D.?D
二、解答题
14.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15.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________ (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大量积累脂肪是动物在冬眠前储存能源的常见策略。相对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这是因为________。
(3)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________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酶的活性下降了。
16.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________( 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大量积累脂肪是动物在冬眠前储存能源的常见策略。相对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这是因为________。
(3)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________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________的活性下降了。
三、填空题
17.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贤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足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____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______。
18.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________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结果,当气温下降时,人体将体温下降的信息传到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整合后,通过战栗、皮肤血管收缩、________(选填“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索”)分泌增加等途径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19.下面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________,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________散发出去。
(2)上述三种情况中,环境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此时人们可以通过骨骼肌的颤抖使人体产热。
20.人体体温主要依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来维持稳定的。冬天,可以通过运动来驱赶寒冷,此时________的产热会大量增加;当外界温度较低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改变流经皮肤________多少来调节皮肤的散热多少。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还可以可以通过________的方法进行散热。
21.2017 年 11 月 12 日,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在台州市体育中心作为起点拉开了序幕。请回答:
(1)选手听到枪声起跑,这属于________?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2)许多选手跑完全程马拉松(42.195 公里)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皮肤下的血管处于图甲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状态。图乙中能表示选手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________(填“a”或“b”),此过程是通过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22.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如图所示是皮肤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_图所示,此时体温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所示,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血管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________。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________图所示。
23.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________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战”)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________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________调节。
24.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________(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________才能实现。
25.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量累积脂肪是动物在冬眠前储存能源的常用策略,相对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这是因为________。
(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与,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原因是位于脑干中的________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
26.呼吸道感染、皮肤烧伤等都容易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但持续高烧是有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的________控制。
(2)皮肤烧伤易感染主要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中的________功能大幅度降低,病原体大量入侵体内。(选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或“人工免疫”)
(3)根据有关酶的知识,简述持续高烧带来的危害。________。
2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________,③→⑩属于________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等属于________。?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________,骨骼肌有时会________,甲状腺的分泌活动________。
(3)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此时的体温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
28.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进行体温调节对应的结构称为________。
(2)若A、B、C、D都表示热量,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则此时此人的(A+B)________(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人的(A+B)________(C+D)。(填“>”“<”或“=”)。
29.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具有多项功能。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皮肤属于________层次的结构。
(2)皮肤作为人体的一道屏障,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称为________(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人们长时问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汗,面部通红,这些现象说明皮肤具有________功能。
①感受外界刺激和排泄? ②排泄和调节体温
③排泄和分泌??? ④保护和调节体温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但调节能力是由限度的。
【解答】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导致体内产生的大量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就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C。
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环境温度较低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来散热;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主要借助于显性蒸发散热,即汗液蒸发散热; 故答案为:C。
?
?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剧烈运动时则会发生变化;
【解答】A.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故A正确; B.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故B正确; C.小明在11:00~13:00间,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故C正确;?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小于散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正常的体温一般为37℃,小张发烧后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说明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故答案为:C。
5.【答案】 D
【解析】【分析】(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 个环节。当传染病流行时,切断其中任何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2)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 (3)产热与散热维持在动态平衡时,人的体温保持不变。 (4)食物的化学消化离不开各种消化液的作用,消化液中真正起作用的物质是是酶,酶被称为生物催化剂,它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温度、酸碱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解答】A、勤洗手能够切断病原体到达健康人的途径,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来说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病毒性感冒注射抗生素不起作用,因为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该同学体温从正常体温到40℃左右的过程中,产热要大于散热;但之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过程中,这一段时间中产热等于散热,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酶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人发烧时,酶的活性降低了,消化与吸收功能就会下降,故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着重考虑人体产热的方式。 【解答】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运动剧烈,需要的能量增多,故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的热量,释放的热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供给运动之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造成体温升高。 故答案为:A。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寒冷的环境下,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主要是为了释放热量。 【解答】解:人在寒冷的条件下,交感神经就会促使肢体各部分肌肉,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抵御寒冷。 故答案为:A。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一方面,在寒冷的条件下,骨骼肌会不自主收缩,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在寒冷的条件下,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低皮肤的温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B。
9.【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A.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知,该动物体温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故A正确; B.据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故B正确;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时,产热量是大于散热量的,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故C错误;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是,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解答】A、在运动时脑产热只占到1%,A错误。 B、在运动时内脏产热占了8%,B错误。 C、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占了90%,是主要产热器官。 D、其它器官运动时。产热1%,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 A
【解析】【分析】人体产热的器官分安静时和运动时两种情况。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内脏,A选项正确。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据图解答. 【解答】解: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些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可以从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生物的特征,恒温动物的概念切入. 【解答】解:A、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故错. B、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正确. C、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对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性.向光性是植物的一种生态反应,如茎叶的向光性,能使叶子尽量处于吸收光能的最适位置进行光合作用.故错. D、如果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少了,而植物的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不会减少,就会使的植物体内的水分越来越少,而造成植物萎蔫.故错. 故选:B
二、解答题
14.【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解析】【分析】人体看作一个热力系统,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遵守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即系统所获得的能量减去系统所失去的能量等于系统内部储存的能量:S=M-W-R-C-E。式中S为人体的蓄热率,M为新陈代谢率,W为人所做的机械功,R为环境的辐射,C为人体与环境的对流热交换,E为人体由于呼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及出汗所造成的与环境的热交换。若蓄热率S为零,说明人体系统的得热量正好等于失热量,从动态平衡角度看,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相同的,而夏季散热主要依赖于汗液的蒸发,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体外温度越高,人体散热的截止温度也越高;且外界的相对湿度越大,越不利于蒸发,热量的散失则会减慢,这样人就会感觉很热;故答案为: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15.【答案】 (1)越快 (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体温调节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1)根据散热的基本原理可知: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散热的面积就越大,故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 (2)在“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中,脂肪的热值是最高的,即单位质量的“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中,脂肪含有的热量是最多的; (3)哺乳动物的体温受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故冬眠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因而动物的代谢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故答案为:(1)越快;(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3)体温调节;
16.【答案】(1)越快 (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体温调节;酶
【解析】【分析】(1)根据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失的可知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2)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与糖类,糖类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在糖来源不足时,脂肪开始分解,以提供能量;(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 【解答】(1)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 (2)脂肪相比于糖类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是因为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当体温下降,由于酶的活性降低了,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故答案为:(1)越快;(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3)体温调节,酶。
三、填空题
17.【答案】(1)水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其他合理答案举例:饱和溶液 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等。)
【解析】【分析】(1)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解答】(1)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 故答案为:(1)水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其他合理答案,如: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等)。
18.【答案】 神经;甲状腺激素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人体体温的调控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来完成的;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垂体的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当气温下降时,人体将体温下降的信息传到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整合后,通过战栗、皮肤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等途径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当人体的体温上升时,皮肤毛孔舒张、汗液蒸发等加快散热。 故答案为:神经、甲状腺激素。
19.【答案】 (1)内脏;皮肤 (2)A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体温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1)根据人体在不同状态下产热情况的差异可知,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运动时,能量主要来自于肌肉;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皮肤中血管和汗腺能够大量的散热;故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来完成的,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皮肤中的温敏感受器能够感知温度的变化,并迅速作用于骨骼肌和皮肤,通过骨骼肌的颤抖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汗腺关闭,减少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1)内脏、皮肤;(2)A。
20.【答案】 肌肉(或骨骼肌);血液;汗液蒸发(或出汗)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冬天,可以通过运动来驱赶寒冷,此时肌肉(或骨骼肌)的产热会大量增加;当外界温度较低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改变流经皮肤血液多少来调节皮肤的散热多少。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还可以通过汗液蒸发(或出汗)的方法进行散热。 故答案为:肌肉(或骨骼肌)、血液、汗液蒸发(或出汗)。
21.【答案】 (1)条件;大脑(或大脑皮层) (2)A;b;脑干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1)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发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条件发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故选手听到枪声起跑,这属于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或大脑皮层); (2)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完成的,皮肤中的血管和汗腺能够调节体温,当人体产热大时,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汗液的形成;当人体的产热较少时,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收缩等方式促进产热; 故答案为:(1)条件、大脑(或大脑皮层);(2)A、b、脑干。
22.【答案】(1)A;高于 (2)舒张;增大;升高;增加 (3)汗液蒸发;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来散热;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主要借助于显性蒸发散热,即汗液蒸发散热。 【解答】解:(1)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来散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A图所示,处于收缩状态。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所示,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经皮肤血管的血液量增大,皮肤温度升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大;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液蒸发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C图所示; 故答案为:(1)A、高于;(2)舒张、增大、升高、增加;(3)汗液蒸发、C; ?
23.【答案】(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 (2)脑干 (3)神经;效应器 (4)激素(或体液)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1)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3)据图可知,骨骼肌的战栗能够增加热量的生成,此发射属于神经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直接作用产生效应的部分,故属于效应器;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能够分泌肾上腺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2)脑干;(3)神经;效应器;(4)激素(或体液)
24.【答案】寒冷;反射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属于中档题。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1)如图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颤栗,属于人体皮肤对寒冷环境的反应; (2)立毛肌收缩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故答案为:(1)寒冷;(2)反射弧。
25.【答案】(1)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2)体温调节
【解析】【分析】(1)此题是对脂质的分类和功能的考查,梳理脂质的分类和不同类脂质的功能,然后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2)不同动物体冬眠时体温调节机制不一样,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恒温动物冬眠时是通过下调体温调节的“设定温度”而降低自身温度,动物冬眠时进行体温调节的是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解答】(1)同质量的糖类、脂肪、蛋白质,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最多,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2)人体体温是由大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
26.【答案】(1)37;体温调节中枢 (2)非特异性免疫 (3)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影。当人体体温过高,酶的活性会降低,影响人体正常代谢
【解析】【分析】(1)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内;(2)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有些组织和器官中含有的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共同完成的; (3)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解答】(1)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内; (2)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致使皮肤受损,病人若护理不当,是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所以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3)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持续高烧往往伴有消化不良。 故答案为:(1)37;体温调节中枢; (2)非特异性免疫; (3)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持续高烧往往伴有消化不良。
27.【答案】(1)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收缩;战栗;增强 (3)汗液蒸发;神经
【解析】【分析】(1)完整的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血液的流量在人体调节体温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肌肉战栗和新陈代谢加快增加热量的产生;(3)人体散热有两种方式,皮肤传递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解答】(1)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可知,①和②属于传入神经,③→⑩属于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等属于效应器。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骨骼肌有时会战栗,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3)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此时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故答案为:(1)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收缩;战栗;增强;(3)汗液蒸发;神经
28.【答案】(1)反射弧(2)=;<
【解析】【分析】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也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行的路径。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解答】(1)T→E→N→F→A的过程很明显是一个完成的反射弧,且体内的神经调节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故答案为:反射弧; (2)A、B是产热;C、D是散热;某人的体温是39摄氏度,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人的体温是恒温的,所以产热等于散热;故答案为:=; 病人体温在恢复到37摄氏度的过程中,体温下降,所以产热量要小于散热量温度才回下降;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1)反射弧;(2)=,<。
29.【答案】 (1)器官 (2)非特异性 (3)②
【解析】【分析】根据皮肤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解题即可。 【解答】解:(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2)皮肤作为人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人之间没有差异,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3)人们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汗,面部通红,这些现象说明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答案为:(1)器官;(2)非特异性;(3)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