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
2. 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960年,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时间: 建立者:
政权:
都城: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
东京开封
宋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辽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宋太祖所谓的外忧和内患指什么?宋太祖更担忧的是哪一种
外忧——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内患——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1.控制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领兵权、调兵权分离)
我不会领兵打仗啊,强人所难。
枢密院官员
我们只统兵,不能调兵,真悲剧!
宋将领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更戍法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将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削弱相权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
事:
权:
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我真心不愿意!
副宰相们
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
宰相
3.控制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分化了知州的权力,与知州形成制衡。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知州 通判 转运使
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
4.控制财政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经被撤走了。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北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材料二 在《宋史》卷二百六十《曹翰传》“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
三、重文轻武政策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1.重文臣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战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宋人科举考试图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重武轻文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1)文臣掌兵,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2)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长此以往,宋朝就成了软柿子,留了下了很多的让人无奈的故事。
练一练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
宋太祖设通判来制衡知州。
武将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