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一、名师说课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说来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1.引入式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复述式说:要求学生默看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
3.发散式说:根据课前安排,请学生介绍与节选相关的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七星聚义、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从而大致了解杨志的人生经历。
4.点评式说:(1)请结合文章中关于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以“我眼中的杨志”为内容说话。(2)请结合七星聚义的大致内容以及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说晁盖等人“智”在何处?
5.想象式说: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将如何进行?
6.鉴赏式说:文章以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主问题研究——整堂课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三个层次的探究,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齐唱《好汉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好汉。
2.复述选文情节:(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问题研究: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他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第三层次探究:你还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杨志失败的原因吗?
4.拓展:说几个逼上梁山的英雄的故事,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
三、精品教案
教学方法
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 一节课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 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 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由题启思.(5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想想这“生辰纲”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
A、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2.能否运用“生辰纲”一词,并联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话来。
答: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小结:(略)
四、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6分钟)
1.接着,大家讲讲课文在叙事上具有什么特点?
<用投影仪显示全文线索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线结构:
2.结合练习一思考:作品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结构的理解〉
小结:(略)
五、讨论预习思考题。(13分钟)
<用投影仪逐题显示,逐题讨论。>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亦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要具体落实这个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来实现,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作品语言等方面去设计的,真正帮助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结: (略)
六、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10~12分钟)
<学生问题选录>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环节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问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回答:(略)
七、课外练笔。(2分钟)
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八、小结。(1分钟)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