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发起了供给侧的改革攻坚战,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38年前,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2.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香港跨境(大多数选择深圳)婚姻数量近年来不断攀升。2016年共有22926宗,较30年前16451宗增加近四成,与当年“十屋九空逃香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 B.“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深圳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
3. “邓小平,您的名字,铸成一座丰碑。碑文,永远刻在中国人民心里。”与诗歌中“邓小平”有关的是( )
①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指挥百团大战
③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
A.阶级斗争上 B.经济建设上来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上 D.平反冤假错案上
5.阅读下表
上表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2013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参加论坛的各地农村干部深入学习了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这里的“创造精神’’体现在( )
A.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9.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邓小平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抗洪英雄
C.两弹元勋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1.分析下图,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12.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方向是(??)
A.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B.开放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发展
C.开放地区由西向东发展 D.开放地区由北向南发展
13.1980年,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省份是( )
A.北京 B.湖南 C.四川 D.甘肃
1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1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这一“伟大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点( )
A.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6.关注周年纪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关注今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98年戊戌变法1978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1898年百日维新1978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1898年戊戌变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1898年维新变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7.某外国政要曾说过:“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照搬斯大林模式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流行语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是(??)
A.“一大二公” B.造反有理 C.农民翻身 D.招商引资
19.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安徽、江苏 D.四川、浙江
21.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
A.民法 B.经济法 C.行政法 D.宪法
2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20世纪80年代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3. 2012年11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是(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2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25.“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简答题
26.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嘱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改革开放最初开始于哪一次伟大的转折?
(2)改革最先是从农村还是城市开始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3)对外开放最初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现在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感悟?
27.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开放的港口分别是在哪一重要事件之后?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国际背景分别是怎样的?
2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2)概括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
(3)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这个通知所说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体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三、综合题
29.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我们知道,此歌反映了一九七九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春天”的到来、歌颂了中国的一位伟人。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春天”到来是以中共中央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为标志揭开序幕的?
(2)这次会议作出哪两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3)这次会议后,我国开始了哪些历史性的转变?
(4)这次会议后,我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30.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内容包括:(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次变法?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的哪一条最重要?(答案填数字序号即可,不必照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次变法?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中所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促使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追随着另一个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铸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外交成就辉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封建统治者的“另一场梦”的破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按时间顺序列举)
(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各阶层无数仁人志士,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艰难探索,但富强之梦一次次破碎了,请指出富强之梦一次次破碎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充:①“正确革命道路”是指 __________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④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4)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是什么?
(5)1955年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6)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标志性的大事有三件,请你举出其中两件?(举出其中2件给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 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 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基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厂,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的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也是产生题干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选D。
3.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①排除;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②排除;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仔细审查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做出了停止阶级斗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B项是1958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D项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符合题意,故选C。
6.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共十二大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从题干一些词:“村长”论坛、农村干部、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等可以分析出创造精神体现在农村的政策上。从关键词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说明这里体现着创新精神。结合课本可知是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此题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8.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后逐步开放内地。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9.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所以,根据“政企分开”“公司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可以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D。
【点睛】
抓住信息“政企分开”“股份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由此得出,“政企分开”“股份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认识,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图片1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图片2是铁人王进喜,,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图片3,4分别是邓稼先和焦裕禄,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图2和称号不符,本题选B。
考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美贸易变化图”,可知反映的是1979年到1989年中美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十年中美贸易变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贸易开始迅速增长,至今呈稳定发展的趋势,选项②③符合题意;而选项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选项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开辟四个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对外开放格局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开辟四个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C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4.C
【解析】根据题干“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8年,我国在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毛泽东在50年代进行的改革,符合题干“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是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正确理解里面的“邓”指的是邓小平,由此判断应该是1978年以后的事件,根据这一推断,分析四个选项的时间,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1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重大决策。“伟大转折”是指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1898年戊戌变法进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故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项符合题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A项不合题意;照搬斯大林模式,不考虑中国国情,不是正确的道路,C项不合题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经济特区,“招商引资”,D项符合题意;A项是人民公社的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C项是土地改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
19.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B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故A不合题意;2001年,中共加入WTO后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C不合题意;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首先在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川最早在农村的行政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故选B。
21.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同时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干中‘核心’不符,故选D。
【点睛】
本题关键词是“核心”,改革开放后,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现实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22.D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人民公社为单位的)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彻底改变了人民公社化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A项不符合题意的时间;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是1956年底,也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在政治方面的左倾错误的继续,没有改变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人民公社化”“消失”等关键信息,结合课本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人民公社运动是1958年实行的左倾错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具体的是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时间可以排除其他三项。
23.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D项符合题意;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A项不合题意;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B项不合题意;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要靠中国共产党来把握方向,引领前进。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轮子有效地转动起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因此,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知道党的四个全面建设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其核心是从严治党。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的不同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颁布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国家颁布了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所以答案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6.(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得益于我国在农村、城市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史实。改革开放最初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最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外开放最初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现在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7.(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改革开放之后。(2分)
(2)图一: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需要扩大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分)
图二:中国同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建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的内容需要结合两幅图片的内容来回答。图一中的文字提示《南京条约》可以得知地图的地点是此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让地;图二结合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和地点所在地,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两幅图片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不同之处。
第(2)题需要结合两个图片所代表的事件所处的国际背景来回答。图一结合文字提示《南京条约》可知它代表的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当时的英国已经进行完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图二结合图片内容可知它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需要对外开放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8.(1)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人民政府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人民公社体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9.(1)1978年北京十一届三中全会
(2)把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开始了中国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2)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中国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
(4)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0.(1)商鞅变法。第(1)条。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阻力和困难:①旧式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②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持观望态度;③中央官员多次违抗光绪皇帝的命令;④改革遇到障碍,始终没有落实;⑤光绪皇帝没有实权;⑥支持和参与变法的人员很少且力量薄弱。(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①推行改革的领导者要高瞻远嘱、意志坚定,同时要掌握实权,做到政令畅通。②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当时的实际。③改革要措施得当、配套完备,行之有效。④人民群众对改革要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⑤要有良好的策略,尽量减少改革中的阻力。⑥改革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其变法内容中的第一条最重要,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2) 根据材料二“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根据材料二“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和“民情汹汹,群起反对”以及“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的信息可知,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旧式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持观望态度;中央官员多次违抗光绪皇帝的命令;改革遇到障碍,始终没有落实;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支持和参与变法的人员很少且力量薄弱。
(3)根据材料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签下责任状,开始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改革成功,推行改革的领导者要具有高瞻远嘱、意志坚定的精神,同时要掌握实权,做到政令畅通;另外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改革;而且改革要措施得当、配套完备,行之有效;人民群众对改革要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要有良好的策略,尽量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改革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31.(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6分)
(2)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三大改造完成;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5)求同存异(2分)
(6)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举出其中2件给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分析问题是对中国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侵华事件。根据课本所学,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此问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分析问题中富强梦指的是中国近代中国探索的事件。“富强之梦一次次破碎”指的是近代化的事件失败的原因。根据课本所学,近代化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此问考查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课本所学,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根据课本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初步建立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4)此问考查的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就西藏地区的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的知识,通过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求同而不是来立异”,我们可以判断出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指的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通过材料二我们可归纳出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
(6)本题考查的是外交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内容,材料三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71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