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六年的音乐课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音乐家?
生:(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
师: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共同说出。
二、情景导入
1、师: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另一位音乐大师的作品,作品名为《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哪位音乐家创作的呢?请同学看屏幕,用一分钟时间,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教师展示幻灯片,出示海顿的简介)
2、师生共议:针对主要内容,教师展开提问,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强化记忆,加深对海顿的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教师展示幻灯片:“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
三、导学新课
(一)作品欣赏:
大家说得好!看来,海顿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海顿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乐器?
3、该作品从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是什么曲式结构?
(教师展示幻灯片呈示问题,然后链接到视频“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发表意见,造成一种让学生专心欣赏并积极思考的氛围)
(二)学生讨论并回答:
(针对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引领学生一一解决)
同学们,通过欣赏,请大家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阐明答案,同时引领学生回顾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启动多媒体课件并介绍)
(一)什么是变奏曲式?
教师结合作品讲授: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为变奏曲式。
(也可以《小星星》为例:1?1?5?5︱6?6?5—︱4?4?3?3︱2?2?1—‖)
(二)作品分析
1、主题:分析主题
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段,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主题结构图式:[A(a4+a4)+A(a4+a4)]+[B(b4+a’4)+?(b4+a’4)]?
唱唱主题,让同学模仿唱唱主题,并表现出“惊愕”的效果。
2、变奏(一)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
3、变奏(二)转到同主音的c小调,结构有所扩大,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4、变奏(三)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
5、变奏(四)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6、尾声
12小节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整个乐章在渐弱中结束。
四、拓展与实践
1、同学们,通过对海顿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欣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1)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是节奏?旋律?还是力度?
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体总结正确答案
2)《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采用了变奏的手法。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音色,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请分别说 说四个变奏的变奏手法。
师生共议:由学生说,教师补充。
2、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根据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有关变奏曲式的音乐知识,请同学们给如下两小结旋律创编成你喜欢的“变奏曲”:
生:分组创作,然后展示,由小组集体唱唱自己创编的旋律。
五、小结评价
六、结束课业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从音乐家及其作品的身上得到感悟,更好地面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让我们再次伴随着“惊愕”交响曲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