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历史》
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和影响。②了解最高统治者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及其影响。③了解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制度及影响。④了解古代统治者禁奢侈的目的、实质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得失。②探究秦王朝的关东政策及其后果。③探究秦律《均工律》和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内。④探究专制王朝奢侈之风无法抑制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看是违背经济展规律。②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基本规律。③认识严格管理工商业制度的利弊。④体会禁奢侈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
二、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津津乐道于 “康乾盛世”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夕阳与曙光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大家想一下,这三张图片有什么联系吗?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对外贸易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期 )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浙江)
半坡文化 (黄河流域陕西)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河流域山东)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正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 2.奴隶社会──井田制 ▲井田制特点和实质:▲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特点及演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屯田制和均田制(政府控制土地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屯田制何为屯田?
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屯田制的实行有何意义?
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
但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发展于隋唐。
内容: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
意义: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瓦解: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均田免粮)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
兵役
(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
田赋土地兼并
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死亡或逃亡轻徭薄赋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二、“重农抑商”1、概念: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1)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2)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3)对民营商业,商税繁重,关卡林立(4)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1、《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2、《商君书·垦令》 ①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 ② “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③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④“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古称禁榷制度。禁,乃禁止之意;榷,为独木桥。汉唐之人在注说西汉榷酒之事时作了很好的解释:“如淳曰:‘榷音较。’应劭曰:‘县官自酤榷卖酒,小民不复得酤也。’韦昭曰:‘以木渡水曰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师古曰:‘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徇是也。禁闭其事,总利人官,而下无由以得,有若渡水之榷,因立名焉’。” 禁榷,就是禁止私人经营,由官府垄断,利出一孔,犹如过独木桥,舍此而别无它途。 这样一种制度,根据文献记载,说它源于春秋管仲相齐时的“管山海”政策应该是可信的。不过,这时专卖制度尚处于萌发期,它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备。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实行盐铁官营和榷酒等经济政策,其具体做法,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官府在全国各盐产地和铁产地,设置盐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从事盐铁生产的盐户和铁户,无生产经营自由,他们被完全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发给盐户和铁户必要的生产工具,所有产品由官府收购、运输和销售;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运输销售,如有违反,处以重刑重罚。这样,官府通过控制盐铁等重要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从而达到了政府垄断利源的目的。随着这套政策的实施,专卖制度形成体系并趋于定型。
在唐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制度得到恢复和实施。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恢复盐的专卖。到文宗太和九年,茶叶由税茶改为榷茶,唐王朝又对茶叶实行专卖。宋代,宋王朝一立国,就禁榷茶、盐。同时,专卖制度的专卖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前,国家专卖的商品,始终局限于盐、铁、酒三种;中唐以后,除这三种之外,纳入专卖的还有茶叶、矾、醋,以及从海外贸易中得到的海外贸易品如香药、犀象等。 专卖制度1、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2、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 唇枪舌剑 “重农抑商”对维护历朝历代统治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4、评价: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三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的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引自《台湾外记》卷十二 思考: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明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2、 明清为什么改变我国古代长期的对外政策而实行“闭关锁国”?3、 实行“海禁” “闭关锁国”的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1)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得不到发展。(2)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天朝上国,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 (3)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中国当时的教育还是以科举为核心的,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4) 但再某种程度上也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课堂小结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堂练习1、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C2、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