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学案 (岳麓版08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学案 (岳麓版08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11 19: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课标要求】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 农民阶级的理论与实践:
1、太平天国运动中
①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与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创立太平教。
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是农民战争最高峰。
③洪仁玕《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空想,未实施)
评价:以上主张反映农民阶级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但具空想性,未真正实施。
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根本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不出先进的理论。
2、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
①进步性:爱国,反映了当时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_______反帝。
②局限性:“扶清”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结果:义和团运动被剿杀。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①加速____________和整个____________的崩溃。
②承担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重任务;
③与亚洲反殖民运动互相推动,沉重打击西方殖民者。
④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救国运动。
局限性:受皇权、等级思想影响,没有科学的理论;斗争目标不明,领导者特权思想膨胀。
启示:农民运动应该由____________来领导,由____________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二、地主阶级的理论与实践
1.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①____________危机四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崛起;
②鸦片战争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上国”梦,萌发____________的思想。
实践:林则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制战舰
魏源 ①编成《____________》(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介绍西方各国
的____________,并传播西方____________。
②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对策:设兵工造船厂,译西
书,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
评价: ①林、魏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具有____________。
②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
③局限:仅限于____________层次。
2.地主阶级洋务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学习西方科技,不改变政治制度)
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③慈禧太后暂时支持。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顽固派怕引进西方工业威胁到小农经济基础,从而威胁__________,不主张向西方学习)。
代表:张之洞《_______》内容:①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自由指事事公道,于事有益)
②倡导 ______(从西艺到西政,不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实践:从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见必修二)
3、清政府“预备立宪”
背景: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为顺应民情,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上:改良派宣传立宪思想(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阐述君主立宪)
实践:1908 清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①保障“____________”: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协赞”立法,政府“辅助”行政,法院遵律司法。
②限制______:司法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③臣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由
评价:①进步性:限制君权,使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______形式得到认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②局限性:保障君上大权,建______内阁,暴露清政府借宪政____ 的野心,引起改良派不满,继续用合法手段为民主政治斗争。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
1.资产阶级维新派:_______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背景:①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
②政治:洋务运动种种弊端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寻找新的出路;
③思想:林魏向西方学习思想影响及西学的传播。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思想内容:政治上:建立____________制。
经济上: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评价:①反映正在形成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
②引导知识分子从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末 维新变法的目的:____________
背景:①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午战后瓜分狂潮,资本输出,门户开放)
②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选修第15课,必修三第21课)
康有为:托古改制,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观点:①_______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孔孟学说充满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变法的____________性)
②用____________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主张____变革,先_______,再_____。
(为变法找到____________依据)
特点:把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结合起来,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
作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____________依据,在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_____________。(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
评价:①进步性:挑战_________思想,向____________,变法改革,发展____________。
②局限性:浓厚的封建色彩,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新民说》,宣传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的思想。
1 ____________是变法的根本,强国的保证。
2 ______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新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民)
③_________政体是世界最完善的政体,须具备两个条件:制定___ ,培养_____。
(宪法具最高裁量权,国民素质包括将政治引为已任,_____ 政治,___ 政治)
谭嗣同:著《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以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严复:编译《天演论》《原富》、《法意》,中国系统介绍西方____________的第一人。
1 ______为体,______为用:西方的____________是捍卫____________的手段。
(自由使西方富强,是最基本的价值,可通过民主方式制定法律获得)
②先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__________,要不要兴民权、实行________,要不要提倡____、改革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___维新思想同____________思想的论战。
影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维新派的实践:戊戌变法
_____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阐述变法方案,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戊戌变法的开始。
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
(5)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彻底反封建,只采取改良,对外国侵略者有幻想,脱离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客观原因:____________势力和_________势力过于强大,中国面临不利的内外环境。
(6)维新变法思想及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①性质:__________改良运动,救亡图存的____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开端。
②____________: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有利于西方文化传播,促进中国人民觉醒。
③____________:变法的目的为挽救民族危亡。
③______: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将学习西方上升到____层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④局限性:未彻底____________,只采取_______手段,未从____________上彻底改造国民。
⑤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坎坷。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①阶级基础: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____________。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
评价:①反映孙中山力图扩大人民____、____政治的追求,有利于发现人才,廉政建设
②五权置于________领导,又否定了分权原则。
(2)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①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____________不断加深,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失败。
②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论:____________,即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⑤个人:孙中山上书改革失败,走上暴力革命道路。
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民族主义是_______,民权是____________,民生是补充和发展)
①民族主义,即开展民族革命,反满,恢复____________正统(狭隘的民族观)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______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____________。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______革命,解决以________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进步性:①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经济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____________、______权利和发展经济的愿望。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在三民主义指导下,革命党人武装推翻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颁布《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________要求,没有彻底的________纲领,未从____上彻底清算封建因素,孙中山有____的民族观,使资产阶级无法完成_________的革命任务。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论战内容:要不要________、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____________。
论战实质:就中国进行何种资本主义____________而战。
影响: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________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
康梁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同:都学习西方____________。
异:康梁:君主立宪,改良; 孙中山:民主共和制,革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和亚洲第一共和国的产生(选修16课)
酝酿阶段:①与改良派论战,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②1905年成立____________(资产阶级政党),阐述_________为革命纲领。
③1905年至1911年,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影响最大的_______起义)
高潮阶段:①1911年10月10日______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_________任都督。
②各省独立,但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③________年,成立中华民国:都城南京,五色旗,公元纪元。
对内颁布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改良风气的法令(革命性)。
对外承认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效(软弱性)。
④1912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维护____________,限制____________独裁。
内容:国家主权在民、____________体制、三权分立、改总统制为__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__权力,严格修宪程序,确认保护私有财产,保障人民____________的原则。
性质:____________民主宪法。
《临时约法》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①实现_________创新,确立____代议制,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②第一次以_____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____,规定人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国民的选举权、监督权、妇女参政权、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未兑现
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势力手中。
《临时约法》实施结果: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 。(原因:民主环境不完善、公众民主意识差、各级政权控制在旧官傣手中、列强干预、袁拥兵自重、野心大)
妥协、失败阶段 (从1912年1月民国成立到3月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过程: ①帝国主义撮合清政府与革命党议和,制造“非袁不可”论。
②袁世凯武力威胁革命党,对清帝提优待条件,清帝退位,袁任临时大总统
(袁夺权成功原因:_________的公开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____________的乘机进攻。____________派的妥协退让。
个人因素:北洋集团的首领,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袁世凯的专制、复辟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袁世凯的专制复辟:①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②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____________。
③1914年:解散________→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______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终身及世袭。
④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____________。
革命派的斗争:①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企图控制内阁,限制袁,保共和。被杀。
(5) 1913年____________,讨袁,被镇压。
(5) 1915年____________运动,梁启超袁决裂,1916年取消帝制,袁死。
④1917年____________运动。失败。
认识:袁皇帝梦的破灭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遭惩罚;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辛亥革命的功绩、败因和教训
历史功绩:(胜利之处)
①政治:结束____________,创建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创新。
②经济: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③思想:颁《____________》,人民获得一定民主自由,____________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国际:打击____________,鼓舞亚洲其他国家反封建斗争,是亚洲觉醒的代表。
失败之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表现: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脱离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同盟会涣散。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案行不通。
必须把反封建与反侵略斗争有机地结合。
必须从____________上彻底清算封建因素。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实,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进步性:武装起义,建共和国,颁《临时约法》,给人民一定权利,顺应世界潮流,符合中国时代的需要。
艰巨性:袁专制复辟,引发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约法》中很多权利未兑现,说明中国民主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有执着的民主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新三民主义
原因: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均失败。
②俄国____________的胜利和中国____________带来启示和希望。
③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帮助使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④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需要。
发展: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方法)
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_______,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增加“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使民生主义与________紧密结合。
评价:
(1)进步性:①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____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局限性: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1)同:都要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2)异: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新三民主义的实践:国民大革命(1924—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结果:失败,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见必修一学案)
3、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实践: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加紧侵略,袁世凯复辟帝制)
②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想:西方_____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容袁世凯_______逆流。
兴起:①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在上海出版《_________》,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
③主要阵地:《____________》。(即原《敬告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学术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为宣传新思想。
④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⑤前期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_________ 后期指导思想:____________。
内容(前期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深入形成平民教育思潮)
(1)前期:
①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意义:启迪民智,树立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②提倡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口号:打倒孔家店)
评价打倒孔家店口号:进步性:彻底反封建,解放思想,促使文化多元化。
局限性: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
③提倡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建立新鲜平易的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意义:为新思想传播与文化普及提供载体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简称:三提倡三反对,一个宣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外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因:①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各团体的宣传。
情况:创办各类刊物,文章,学校,研究小组进行宣传。
①开始传播: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②系统介绍: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进一步: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各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和著作出现
④吸引更多知识分子: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多研究具体问题,少空谈各种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有了共同认可的主义,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意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⑤扩大传播:1920年《新青年》出版纪念五一劳动节专号。
⑥有计划宣传:报纸,学校,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⑦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促进思想解放、____________成立和爱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的____________思想,使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的____________理论指导了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3)新文化运动的深入:①形成平民教育思潮,提高知识,改良道德,改进社会风气。
②白话小说,散文,诗歌大量出现,内容展示时代特色。
新文化运动影响:
(1)性质:____________新文化反对________旧文化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运动。
(2)评价:进步性:①动摇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促进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传播和____________运动奠定基础。
②弘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____________进程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促进文化____________化和国民素质提高。
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②未将思想解放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
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
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
同: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异:①法国启蒙运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明存对肯定或否定。
②启蒙运动使法国资产阶级完成反封建任务,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相脱离,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共同点及不足
①19世纪末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宣传变法,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思想第一次交锋。
②20世纪初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宣传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实质就实行何种政体而战。
③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封建因素。
共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不足: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未将反封建与其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但绝对否定中国文化,又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四、无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
1、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背景: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领导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实践基础;工农运动的实践。
⑤国际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等。
(3)形成过程与实践: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发端,)
产生时间:__________时期,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产生背景:大革命失败,中共总结经验教训。
实践:1927年____________起义,创建人民军队,中共独立领导战争。
1927年____________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与开展____________的方针。
1927年秋收起义,公开打出_________军旗号,____改编,确立党对军队领导。
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土地革命时期产生,标志毛泽东思想的________)
具体内容:革命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重心;由____________转向________,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产生背景:中共在井冈山开展游戏战争,土地革命,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意义:解决中国革命_____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创建革命根据地(第一个:井冈山,到1930年夏,成燎原之势)
建红色政权:______年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江西瑞金。
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意义:农民翻身支持革命。
反围剿斗争:前四次胜利,第五次犯左倾错误,失败,进行长征,转危为安。
开____ 会议:_____年,纠正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③新民主义革命理论:(____________时期产生,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内容: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___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
代表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产生背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意义:解决了革命领导阶级,革命目标和革命前途等一列系重大问题。
实践:国共联合取得____________战争胜利。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具体史实:(选修第17课)
抗日根据地:政治上:①政权实行____________ (中共,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1/3)
②陕甘宁边区发布施政纲领保障民主自由,实行____________。
经济上:地主____________,农民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意义:巩固并扩大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提供借鉴。
解放战争时期:
政治上:①194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口号,参加________谈判,签《双十协定》,确立避免内战,建设____________的原则。
②1946年重庆______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③内战爆发后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④领导国统区____运动,成为反对________的第二条战线。(上海反饥饿反内战)
⑤1947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打倒国民党,建民主联合政府。
⑥1948年4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⑦1948年4月后,领导______________开展斗争,成为协助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⑧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通过《共同纲领》。
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上:①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没收地主土地。
②1947年《________________》,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
意义:农民翻身,支持革命。
④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经济建设时产生,毛泽东思想发展)
具体内容与实践:
经济建设:
①1947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回城市,进行经济建设。
《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②1949—1952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③1953—1956 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④1956-1966 中共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方针
政治建设:①颁布《____________》为临时宪法,巩固政权。
②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④1957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
外交建设:外交方针:_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
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打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与封锁)
1953年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外交成熟。
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__________会议,提高国际地位。
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____________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____________年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2年后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国际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文化建设:①双百方针提出:培养大批科技艺术人才,人民生活丰富。
②扫盲教育。
③重视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4)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科学内涵: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深远影响:
①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____________胜利,建立__________,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奋勇前进的动力。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被实践证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2.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发展历程
酝酿准备:①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②邓小平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转折。
初步形成:①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十三大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成熟形成体系:
①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成熟标志)。
②十四大确立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问题。
③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动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各族人民,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判断事物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能做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科学内涵及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开创和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5)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提供______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到新水平:解放发展生产力。
②提供经验条件:邓小平观察世界形势,总结各国的成败关键,作出新的科学判断。
③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判断事物的标准问题,一国两制等)并制定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④是强大精神支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⑤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_________增强,________提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6)邓小平理论的实践:
政治建设: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改革国家领导体制:废除终身制,不得连任两届。
规范政府行为:《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法律依据。
扩大基层民主权利(最基础一环):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直接选举产生。
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完善法律法制宣传:1982年宪法修改,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促进祖国统一,并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科技文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希望工程,科教兴国战略。
外交建设:调整外交策略,不结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如何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理论)
(1)背景:
①国际: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②国内: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 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③党内:新党员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3 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党积累下理论实践经验。
(2)形成:①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概括“三个代表”思想。
②2001年,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③16大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____________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____________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
(4)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
(5)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科学内涵和特点: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党在新阶段工作要求;
②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②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提供理论基础:深华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先进生产力),强大的文化支撑(先进文化方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确保方向正确并得以实现。
提供经验总结: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作出新的论断。
现代中国两次思想解放潮流:
1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中国革命的三次伟大转变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 孙中山 政治制度转变: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毛泽东 社会性质转变:半殖半封建———新民主主义国家
1956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 邓小平 工作重心转变:以阶级半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新时期。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趋势:
由浅入深,由________到____________到________,并逐渐与________相结合。具体表现在:
思想上由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到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由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政治制度由资产阶级政治到走社会主义制度;
革命道路由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经济制度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格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传播,中国人不断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现代: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应对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国内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