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课时间
3.27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3.28?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10.螳螂捕蝉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3.29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 程
方? 法
2.借助插图激发想象,引导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 4.凭借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 借助文本语言,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 幻灯片 字帖,词典
教 ????学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话说成语,激趣导入
???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呢??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
?
?教
?
?
学
?
??
环
?
??
节
????? (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螳螂”,你们认识螳螂吗?
?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 4.教师拓展:人们一提到“螳螂捕蝉”,就会想到“黄雀在后”。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多媒体出示)
???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读课题、明题意、释来源,为读懂课文作了铺垫,隐含着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 同学们,读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
?
?
?
?
?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
?
?
?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注意: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
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
?
?
?
?
?
?
?
?
?
?分自然段读课文
?
默读课文,按提纲给全文分段。
?
?
?
?
?
?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
?
?
板?
书?
设?
计
10? 螳螂捕蝉
? ?蝉----螳螂----黄雀----少年
眼前????????? 身后
? 无远虑??????? 有近忧?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解决字词,理清脉络,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
??备课时间
?3.27??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3.28?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10? 螳螂捕蝉?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3.31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1、学生自主学习,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
过? 程
方? 法
2、观看媒体展示的惊险现场,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 自主研读课文,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 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领悟人物崇高精神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本插图?幻灯片
教 ????学 ????流??? 程
?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多媒体出示)
???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说出课文大意
?
?
?
?教
?
?
学
?
??
环
?
??
节
??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 四、追根溯源,体会智慧
?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
? 4.交流:
? (1)四人一小组练习分角色品读课文,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
?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 师小结:
?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 五、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 1.评一评: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觉得吴王和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 学生交流,教师加以归纳:
? 吴王:固执、知错就改。
? 看来,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吴王。他既有糊涂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需要我们去正确评价。
? 少年:机智、聪明。
?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积累成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 你知道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大家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讲话稿。
? 4.交流写话。
?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碰撞出学习语文的智慧与情感。)
?
?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
(2)同桌互说。
?
?
(3)指名说,同学评议。
?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
?
?
?
?
?
?
?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
?
?
?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
?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
?
?
?
?
?
?
?
?
?
?
?
?
?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
板
?
书
?
设
?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
课
?后
?反
?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基本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探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