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新人教版必修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小结一、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孔子——“仁”、“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水亦载舟,水亦覆舟”
老子——“无为而治”
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二、古代各学派的兴衰情况——儒家1、春秋、战国大动荡时代,孔子等的思想因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未被重视。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列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统一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到压制。3、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提出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原因: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面临危机。
原因:(1)儒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适应:新儒学思想是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前提是国家统一,而此时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思想的统一性受到冲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思想,在大分裂时期,受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现实的冲击。“仁政”在战乱中无法实施。(2)外部环境看:佛、道教的广泛流行,冲击了儒家的统治地位。5、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6、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冲击,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专制的不断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腐朽。
7、维新变法时期:被康有为借用来作宣传维新变法的工具。
原因:康有为的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阻力。8、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使其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原因:(1)儒家思想是封建势力的代表。(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复古尊孔的逆流。(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宣传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
9、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掀起“批林批孔”运动。
目的是借批孔之名打倒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篡夺权力。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道家思想不被重视。
秦汉之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之时,“无为而治”思想便受到重视,如西汉初、唐初、明初。古代学派的兴衰——道家战国时期,因其观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备受重视。
秦王赢政采用法家理论,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严刑苛法,横征暴敛,秦短命而亡。
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了,但重视法的作用,强调君主专制的思想却被历代继承下来。古代学派的兴衰——法家思考:长期以来,对儒学的现代价值一直存有争议,在一次研究性学习讨论中,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A组同学:儒家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像新文化运动那样,彻底打倒孔家店。 B组同学:儒家思想可以与现代价值观结合,传统儒学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结合所掌握知识,对以上看法作出评价。评价:
A组同学的观点是偏颇的,只看到了儒家的消极方面和局限性,没有看到其现代价值。儒学的一些内容是有现代价值的,可以运用到现代社会中。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其一概否定是不当的。
B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吸收儒学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倡导的新的“荣辱观”和以德治国就是体现。知识链接: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对待儒学思想的正确态度: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春秋——孔子;战国——孟子、荀子;西汉——董仲舒;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继承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三、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对比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学派内前后的思想家之间。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相对立的思想:
荀子“人定胜天”——庄子“天与人不相胜”
孔子、孟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孔子“克已复礼”——韩非“社会永远不会倒退”练习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CB练习3、据明史记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朗
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BA 孔子用德教化百姓练习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思想
A、民为贵,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6、近年在汉堡以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本又译自拉丁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等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DA 当时中国闭关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