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一年级历史综合训练题
一.选择题(共34分)
1.构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简陋 B 血缘关系松散
C自然条件艰难 D体质发育不全
2.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粗糙石器 ②人工取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作彩陶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3.西周时使用的器具包括 ( )
①青铜器 ②玉器 ③陶瓷器 ④铁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
4.西周为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采取的方式是( )
A:加强刑法 B:礼仪教化 C:分封诸侯 D:军队镇压
5.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是( )
A:奴隶 B:贵族 C:战俘 D:平民
6.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保卫周天子
C:各个诸侯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外族入侵
D:诸侯要按受封土地数量向天子定期纳税
7.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⑤平民 ⑥奴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8.楚庄王跃升为霸主的关键一战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邲之战 D:城濮之战
9.有关晋楚争霸的成语典故是( )
①尊王攘夷 ②退避三舍 ③负荆请罪 ④问鼎中原 ⑤卧薪尝胆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问鼎中原指的是哪位霸主称霸中原(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1.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 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 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④ 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为了发展经济 B、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
C、为了打败商纣王的军队 D、为了得到平民的支持
1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 )
A、阻挡北方戎狄的南下 B、维持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C、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D、为了加快统一的步伐
14.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
A 齐,秦,楚 B 齐,秦 C 齐,秦,楚,燕 D秦,楚,燕
1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使用的铁农具最多 B:使用牛耕最普遍
C:兴修水利工程最多 D:商鞅变法最彻底
18.商鞅变法中,直接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
A:编制户口 B:奖励军队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县制
19、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20.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 牛耕的推广 B 铁器的广泛应用
C 生产力的发展 D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2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 铁器和牛耕的的普遍使用 B 新旧制度的更替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 D 私田的出现和扩大
22.下列成语出现的先后顺序 ( )
①四面楚歌 ②破釜沉舟 ③问鼎中原 ④三顾茅庐 ⑤闻鸡起舞 ⑥退避三舍
A ⑥③①②④⑤ B ⑥③②①⑤④ C ③⑥②①④⑤ D ⑥③②①④⑤
23.下列各项连接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尊王攘夷” B.秦始皇时——“焚书坑儒”
C.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D.北朝时期——“胡汉融合”
24.如果暑假想到云冈石窟去旅游,你最需要提前充电的信息中不包括 ( )
A.洛阳市的天气 B.大同市的交通
C.古代雕塑欣赏知识 D.北朝崇尚佛教的知识
25. 与汉武帝无关的史实是 ( )
A 派张骞出使西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西域都护
26.在历史辩论会上。甲同学说:我们国家要用道家思想“以法治国”;乙同学说:不对,要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丙同学说:不行,应用墨家思想“以礼治国”;丁同学说:还是用儒家思想“兼爱”人人互助治理国家。哪个学生引用思想不正确( )
A.甲 乙 丙 B、 乙 丙 丁 C、 甲 丙 丁 D、 甲 乙 丙 丁
27.下列有关“礼”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礼的原义是祭祀、天神的仪典
B.礼仪教化是统治人民的手段,起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C.孔子所讲的“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加强修养,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D.西周时期的“礼”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相同的
2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29.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A.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北方人种植麦稻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经验
C、南方人的辛勤劳动 D、南方人开辟湖田
31.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32.西周经济的发展状况 ( )
A 农作物品种增多 B 还没有人工灌溉
C 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D 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33.东晋南朝时经济发展状况是 ( )
A 发明和使用灌钢法 B 江南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双季稻
C 白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D 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
3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段《三峡》文章佳句出自于( )
A.《晋书》 B.《兰亭序》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二.填空题(共10分)
35.春秋时,齐桓公任____________为相进行改革,战国后期秦孝公任用 _______________进行变法。
36.约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___________,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_______,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到____________.
三.材料题(共2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38. 阅读材料(12分)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⑴ 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位皇帝的历史事实?
⑵这位皇帝进行改革有哪些措施?
⑶有人认为他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国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为什么?你怎么评价他?
四.问答题共(共32分)
39.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你认为此话对么?请用史实来证明你的判断。(20分)
40. 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CD 6——10 DBCCC 11——15 ABCDD 16——20 ADBAD 21——25 ADAAD 26——30 CDBCD 31——34 DBCC
二.填空题
35. 管仲 商殃 36. 殷 洛邑 洛阳
三.材料题
37.(1)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8.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不同意。因为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为标准,不能以某个民族“衰亡”来论道。他的汉化加速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利益着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充分肯定。
39.这话是对的。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古代史上地位重要,长期影响到后代。
1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主张“仁”和“礼”,以德治民,发展教育,并编著了、被后来奉为经典的《诗经》、《春秋》、《尚书》(其言论行动的记录《论语》也是经典)他的学说成为2000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2 秦始皇统一全国,首先自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设郡首、县令,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刑法,以法治国。
3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兵打败匈奴,北部边境安宁,公元前60年西域直接受中央管辖,国家边疆地区得以巩固。
40.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