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一、活字印刷术
1.时间:北宋时期。
2.发明者: 。
3.发展: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相继又出现木活字、转轮排字法、铜活字印刷。复习旧知毕昇4.传播范围:13世纪时,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 。
5.意义: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世界 的发展。复习旧知欧洲文明二、指南针
1.概况: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 ”。北宋时期:使用人造磁化钢针制成的指南工具称为 ,也叫 。北宋末年开始用于 事业。
2.意义:指南针由 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复习旧知司南罗盘指南针航海阿拉伯三、火药
1.概况:唐朝时期发明火药。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经 人传入欧洲。
复习旧知唐朝末年宋元阿拉伯2.意义: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四、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元时期建立起四通八达的 ,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复习旧知驿站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 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 时期。
3.意义:①促进中国海外贸易的繁荣。②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复习旧知东非鼎盛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朱元璋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建立了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一.明朝的建立:社会背景: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时间:建立者:都城:建立概况:背景:元末统治腐败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明
朝
疆
域
图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分封藩王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分散兵权,中央设五军都督,权力归兵部设置锦衣卫实行恐怖统治
(明成祖设东厂)科举制变化:八股取士
内容:“四书”“五经”
文体:八股文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考中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皇帝中央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地方( 行 省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三司明朝唐朝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洪武十三年(1380)
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
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
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
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
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
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
住缰绳,急不能言,拼
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1.读史料:胡惟庸案2.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锦衣卫印职能:
特点:特务机构锦衣卫对臣民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晨)
京官沉重地说:
夫人,我要上朝去了,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呀!呜呜呜……
(暮)
京官欢快地说:
娘子娘子,我今天终于又活着回来啦!!!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材料一: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结合视频和材料,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材料三: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合作探究一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
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合作探究二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学者)顾炎武禁锢思想,摧残人才。“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八股取士对我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厂卫特务机构 废丞相和中书省
权归六部八股取士 废行省 设三司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权强化 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或读书人,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说明理由。感知历史 你认为应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自由创新1.农业引进了哪些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朝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包括哪几方面?
3.商品经济的活跃有哪些表现?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以苏州为中心
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③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明朝建立强化
中央
集权
政治
军事
思想
文化
影响
经济地方:
中央:
特务机构: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课堂小结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元末政治腐败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
(南京)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藩王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分散兵权,分五军都督府,
权力归兵部科举:八股取士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引进南美洲的新产品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
制瓷业(景德镇)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商帮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一、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明太祖),建立 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及科举考试的变化
1.皇权强化:朱元璋改革前朝旧制,地方和中央各部门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_____ 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知识要点1368朱元璋 明皇帝君主专制具体做法有:
(1).政治上:
①地方——朱元璋取消 ,设立“ ”,分散行省权力;再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知识要点行中书省三司②中央——朱元璋废除 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其直接向 负责;为便于皇帝直接掌握 大权,朱元璋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知识要点丞相制度皇帝军事五军都督府兵部③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后明成祖(朱棣)又成立同类机构 。两个机构合称“ ”。
(2).文化上:
改革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知识要点锦衣卫 东厂厂卫四书 五经 考试解释以朱熹的《 》为标准,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规定使用“ ”,不能改变或随意发挥。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 、甘薯、 、花生和向日葵等新作物。知识要点四书集注八股文玉米马铃薯2.棉纺织业——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丝织业中心在 ,制瓷中心在
(青花瓷)。
3.商品经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安徽的 。
知识要点苏州景德镇晋商徽商课堂练习1.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隋朝???? B.秦朝 唐朝????
C.秦朝 宋朝??? D.秦朝 明朝
2.七年级二班的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一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 D.设立军机处DA3.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A4.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D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且日断十事,三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一一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1) 据材料一、二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于丞相问题的看法有何不同?为此各自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二、材料题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朝廷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而明太祖认为,设宰相有专权乱政的威胁,应取消宰相,集权于皇帝一身。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太宗统治时期与明太祖统治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唐太宗统治时期,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和谐,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而密切合作。明太祖统治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废除有可能威胁皇权的丞相,将相权直接收回皇帝手中,皇权高度集中。★“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句,再作大结……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促进思想解放
B.有利于科技发展
C.促进人才创新
D.培养皇帝奴仆解题技巧D一、单项选择题
1.(2018临沂改编)明故宫是中世纪(约公元476—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结合下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北京市
B.上海市
C.西安市
D.南京市过关训练D2.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与“1368年”“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过关训练A3.下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郡县制
C.图三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统治
D.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掌握军政大权过关训练D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中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西汉和明朝 D.秦朝和明朝
过关训练D5.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朝商业繁荣——“交子”的出现
C.明朝加强专制统治——“厂卫”机构的设立
D.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进步过关训练C6.明熹宗喜欢木工活,宦官魏忠贤总是趁他全神贯注做木工活时,拿出重要的奏章请他批阅,熹宗往往都会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因此欺上瞒下,专擅朝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宦官掌握厂卫 B.宦官批阅奏章
C.皇帝成为傀儡 D.皇帝独揽大权过关训练D7.(2018东营)“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过关训练C8.(2018百色)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过关训练D9.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的晋商兴起于( )
A.唐朝 B.北宋 C.明清 D.民国时期过关训练C10.下列信息能佐证明朝初年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农业种植的物种丰富
③商品经济活跃
④唐三彩闻名中外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过关训练B11.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过关训练D12.(2018邵阳)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厂卫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过关训练A13.(2018嘉兴)嘉兴南湖湖心岛上有座烟雨楼。它始建于936—947年间,后毁。明嘉靖二十八年(农历己酉年),于湖心岛重建,遂成江南名楼。材料涉及的历史纪年有( )
①公元纪年 ②帝王纪年
③年号纪年 ④干支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过关训练D14.(2018钦州)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过关训练D15.《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过关训练A二、综合题
16.明朝是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被进一步强化的朝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司法和军事。三个机构彼此独立,互相牵制,都直接隶属朝廷指挥,便于中央的控制 。
——《明史十讲》过关训练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的谋反行动,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将他抄家灭族,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并相应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 《明史十讲》过关训练材料三 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明史列传六十四》
过关训练(1)根据材料一,归纳地方政府组织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央政府组织的变化。
过关训练废行省,设三司。撤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3)根据材料三,材料是对明朝哪一特殊机构的描述?材料对其持怎样的态度? 理由是什么?
过关训练机构:厂卫。态度:批评(否定)。
理由:认为厂卫机构扰乱了正常的政治秩序与社会秩。(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明代政治建制的特点。过关训练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刘晋华在《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载《社科纵横》,2003年第3期) 一文中指出,明朝的内阁制变是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进入新阶段。明朝党争的激烈原因有很多,但从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上看,党争和明朝的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拓展阅读从内阁建立伊始,阁、部关系紧张,阁臣之间也钩心斗角,争权夺利,任用私党,排除异己,其中尤以嘉靖、万历两朝的首辅之争最为残酷。往往一个首辅倒台,也就牵涉大批官员的贬谪,政局动荡,党祸不断,国无宁日。另外,阉宦擅权也和内阁纷争搅在一起, 从而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拓展阅读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能力提升D首页末页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中国封建王朝君臣关系“坐一站一跪”的演变说明( )
A.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丞相权力日益削弱
C.特务统治日益强化
D.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能力提升A3.汉武帝、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们两人都( )
A.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B.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
C.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是开国皇帝能力提升A4.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能力提升A5.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割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明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明朝设立了厂卫机构
C.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
D.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能力提升C6.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能力提升D7.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能力提升C8.如图花鼓词所唱的皇帝建国后,想把都城迁往故乡凤阳,便大批移民以“充实”此地,终因这里条件太差取消了计划,导致凤阳地狭人稠,民不聊生,出外乞讨就成了当地人的一种“职业”。下列史实与鼓词中皇帝不相关的是( )
A.设置东厂
B.废除丞相
C.组建锦衣卫
D.建立明朝能力提升A9.《清世祖实录》记载:“朕(顺治帝)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洪武代指明成祖朱棣
B.材料肯定了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C.材料把历代帝王等而视之
D.材料反映顺治帝努力学习洪武章程能力提升B10.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文物中有助后人了解明朝社会的是( )能力提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