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13 18: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道:老子、庄子
儒:孔子、孟子、荀子
墨:墨子
法:韩非子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在较量,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纷纷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樊远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实行“仁”并不难!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政治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有教无类”(创立私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同文门孔林至圣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圣府大门1.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的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
C.各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重用知识渊博的文士
D.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学在民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7.“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9.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①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
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③晚年对《诗》、《礼》、《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11.孔子由热衷于政治转向于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统治腐败
B.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到冷遇
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办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1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六经”是指:
A.诸子百家的著作
B.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C.早期儒学的基本文献
D.记载儒家代表人物言行的著作1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类无教16.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能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
贵贱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
17.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其积极意义
主要在于
A.促进官办学校的发展
B.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C.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D.培养学生道德品质18.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
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
19.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A.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成“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20.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 B.《书》 C.《论语》D.《诗》作业:
简答: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示: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回答
要求:须条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