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15 13: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历史必修Ⅱ ——经济文明史单元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结构之一:农业
1.耕作方式
(1)演变——反映出生产工具的改进
远古时期:原始农业产生和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石器锄耕(耜耕)时代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施肥、治虫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特点:采用精耕细作的技术春秋战国和秦汉—出现:垄作法、汉代的《氾胜之书》、耧车、耦犁、代田法和区田法;
魏晋南北朝—日臻成熟:《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为唐宋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基;
隋唐—继续发展: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
宋元—全面成熟:南方稻麦两熟制(标志)、
农作物品种交流很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明清—继续完善: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农政全书》。 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名义上是国有土地所有制,
  实质是为周王所私有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三国屯田制和北魏隋朝唐朝前期均田制)  —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 3.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1)概念和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艰难发展的表现:
 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剥削重
(4)影响: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1)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的长期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大事。
(2)表现: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二.结构之二:手工业 1.冶金业:
A铜:新石器时期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繁荣→春秋至秦汉采用鎏金和镶嵌技术
B铁:西周已能制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出现水排
C钢:春秋晚期已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的灌钢法
2.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出现蚕茧和丝织品→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品种多产量大→明清形成苏杭两大丝织业中心,有妆花缎和金宝地
3.制瓷业: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有著名的景德镇瓷窑→元代出现青花瓷→明清出现彩瓷和珐琅彩 4.经营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5.发展特点:历史悠久、技术高超、领先世界 三.结构之三:商业三.结构之三:商业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明朝中后期产生
(1)条件和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资金充足的作坊主和商人以及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2)地区和部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冶铁业
(3)标志: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2.清朝缓慢发展
(1)发展表现: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更广
(2)认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但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当中、发展缓慢、稀疏且微弱、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缓慢原因:封建制度束缚,如抑商和闭关锁国 3.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本,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工商业为末,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1)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产物;
      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目的:(直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和限制其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4)后果: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 4.闭关锁国
—为维护封建统治,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1)明代的外贸: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中后期重开海禁;积极开展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2)清朝的外贸:清初外贸陷入停顿,统一台湾后开四口通商;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只开广州通商,只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外贸
(3)后果:这种消极的抵御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单元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背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鸦片战争爆发与英国签约
(2)过程、表现: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3)影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促商品经济发展;
     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
    但中国经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自创的近代企业
(1)背景:二鸦爆发;太平天国;新思潮萌发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特点:布新而不除旧
(4)实践内容:创办以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前期“自强”办军用企业,官办封性,如曾李的江南制造总局、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求富”办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资性,如李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近代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刺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但甲午战败证明失败!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艰难发展 2.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阻碍的主要因素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1)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的经济因素,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促进封建经济解体;
(2)政治: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阶级条件;也促进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诞生提供阶级条件;
(3)思想:不断冲击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提供社会条件。核心问题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