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以图述史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有拥兵之重,无调兵之权
转运使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北宋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政权
《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分割知州的权利;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2、表现:
3、积极影响: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的弊端: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国号:
2、统一方针: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4、重文轻武政策及影响:
5、弊端: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北宋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在北宋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课堂练习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 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 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
是( )
A. 集中军权 B. 集中行政权
C. 集中财权 D. 集中司法权
B
A
3、宋朝时普遍受到尊重的阶层是( )
A. 士人 B. 商人
C. 农民 D. 手工业者
A
4.“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
历史故事 ( )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真宗 D. 宋神宗
A
5.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6.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