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0 14:31:00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三大政策、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改善的史实、中日建交的史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
二战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亚非拉地区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
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主要内容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和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成果: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目的: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规律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的区别
目的: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
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时间:1854年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经过: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进行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影响: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时间:1955年
主题:讨论包围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经过: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影响: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联系
【规律总结】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共同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
考点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衰落,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概况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志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考点三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中国:苏联陈兵北方,对中国造成威胁;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
(1)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4)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
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中美苏三国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也平衡了世界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的外交困境,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国家利益的推动
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考点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问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这次会议是亚非会议,其特点是反对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它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国际地位,会后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故答案为B项;A项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是不结盟运动,排除。
2.1949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明确把外国划分成三类,第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苏联与新民主国家;第二是对中国没有现实危害但仍属于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是继续与国民党站在同样反动立场,直接威胁着新政权的帝国主义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 )
A.面临的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形成 D.外交观念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第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可知,新中国依据国家性质将外国划分为三类,与中国最亲近的是同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保卫威胁的政策,国际形势严峻,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错误;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故C错误。
考点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有学者在评论某事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随着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台湾不再是成员国,台湾再也不是国家,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及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本题只有选C。
4.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即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及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人不可以自由出入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在一份公报中有这样的表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B.中美关系正经历严峻的考验
C.中国已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D.中美正在寻求正常化的道路
【答案】A【解析】由材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结合所学,可判断此公报是1978年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说明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故选A;材料表明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排除BD;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
6.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其中包括:大型化肥设备13套,大型化纤设备4套,石油化工设备3套,综合采煤机组43套,10个烷基苯厂,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等大型项目。主要国际背景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中日关系缓和改善
C.中美关系缓和 D.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1月”“主要国际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故C项正确;A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是A项的影响,排除;D项是国内情况,排除。
7.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D.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所以他认为中日关系正常化有助于远东和平。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是田中角荣认为的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不是指中美关系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所以B项错误。70年代日本还没有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以C项错误;田中角荣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远东和平,没有和日美关系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8.“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有结束。”有关此历史文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美建交推动了此历史文件的签订 B.它标志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此时,日本已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D.中日建交标志日本重新成为了政治大国
【答案】B
【解析】此历史文件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该声明标志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2年中美尚未建交,日本也尚未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尚未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9.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
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答案】C
【解析】“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体现大小国一致,结伴不结盟的特点,“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说明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上合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A错误;上合组织原则是“结伴不结盟”,B错误;上合组织是部分亚洲国家的组织,不是各国合作,D错误。
10.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
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1.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该方针产生的影响是(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C.加强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 D.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2.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3.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4.一部纪录片对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曾有如下评述:“周恩来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这次会议是( )
A.联合国大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5.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消失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6.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不能说明( )
A.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
B.“求同存异”是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我国加强与苏联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以抵抗美国的威胁
7.1960年12月20日,陈毅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夫人外交工作会议”。陈毅在动员报告中强调了四点:夫人工作值得做;夫人工作内容相当多;夫人工作与本职工作三七开;领导同志带头。会议决定成立夫人工作小组,张茜任组长。该会议的召开主要表明( )
A.新中国的外交方式有所完善 B.中苏关系破裂带来了不利影响
C.平等往来是中国外交的基础 D.新中国开始采用多变外交方式
8.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多数暴政”和反西方国家主要是指( )
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
C.曾受过美国侵略的朝鲜等国 D.以亚非拉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
9.《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的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D.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
10.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 )
A.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其前经订借事后过付者亦否认。
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
——《南京临时政府宣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2日)
材料二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初面临的背景有何相同点,请根据材料一、二,指政权在外交政策上的不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政权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的原因。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三大政策、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改善的史实、中日建交的史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
二战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亚非拉地区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
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主要内容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和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成果: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目的: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规律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的区别
目的: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
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时间:1854年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经过: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进行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影响: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时间:1955年
主题:讨论包围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经过: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影响: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联系
【规律总结】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共同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
考点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衰落,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概况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志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考点三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中国:苏联陈兵北方,对中国造成威胁;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
(1)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4)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
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中美苏三国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也平衡了世界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的外交困境,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国家利益的推动
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问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这次会议是亚非会议,其特点是反对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它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国际地位,会后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故答案为B项;A项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是不结盟运动,排除。
2.1949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明确把外国划分成三类,第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苏联与新民主国家;第二是对中国没有现实危害但仍属于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是继续与国民党站在同样反动立场,直接威胁着新政权的帝国主义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 )
A.面临的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形成 D.外交观念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第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可知,新中国依据国家性质将外国划分为三类,与中国最亲近的是同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保卫威胁的政策,国际形势严峻,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错误;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故C错误。
考点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有学者在评论某事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随着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台湾不再是成员国,台湾再也不是国家,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及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本题只有选C。
4.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即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及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人不可以自由出入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三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在一份公报中有这样的表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B.中美关系正经历严峻的考验
C.中国已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中美正在寻求正常化的道路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结合所学,可判断此公报是1978年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说明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故选A;材料表明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排除BD;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
6.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其中包括:大型化肥设备13套,大型化纤设备4套,石油化工设备3套,综合采煤机组43套,10个烷基苯厂,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等大型项目。主要国际背景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中日关系缓和改善
C.中美关系缓和 D.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1月”“主要国际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故C项正确;A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是A项的影响,排除;D项是国内情况,排除。
7.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D.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所以他认为中日关系正常化有助于远东和平。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是田中角荣认为的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不是指中美关系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所以B项错误。70年代日本还没有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以C项错误;田中角荣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远东和平,没有和日美关系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8.“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有结束。”有关此历史文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美建交推动了此历史文件的签订 B.它标志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此时,日本已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D.中日建交标志日本重新成为了政治大国
【答案】B
【解析】此历史文件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该声明标志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2年中美尚未建交,日本也尚未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尚未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9.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
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答案】C
【解析】“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体现大小国一致,结伴不结盟的特点,“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说明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上合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A错误;上合组织原则是“结伴不结盟”,B错误;上合组织是部分亚洲国家的组织,不是各国合作,D错误。
10.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
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 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 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1.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该方针产生的影响是(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C.加强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 D.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求同存异方针。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故排除A项;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B项;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故排除D项;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故选C。
2.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C正确;材料反映中苏对亚非国家的不同认识与不同外交态度,没有体现中国质疑“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故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中国提出,之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错误;1952年时中苏属于盟友关系,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中苏之间需要协调对外政策,故D项错误。
3.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中国“留苏热”是要学习了苏联的革命经验和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故排除C,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新中国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
4.一部纪录片对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曾有如下评述:“周恩来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这次会议是( )
A.联合国大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可知会议讨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这是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故B正确;联合国大会不符合“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排除A;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没有涉及“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排除C;中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排除D。
5.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消失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说明中英从各国利益出发进行外交的尝试,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史实;B中分歧消失错位;欧共体此时没有实现,C错误。
6.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不能说明( )
A.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
B.“求同存异”是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我国加强与苏联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以抵抗美国的威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求同存异”,故选择B项。材料“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说明了A项,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同时材料中“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也能反映这一点,故C项不符合。根据材料“求同存异”,及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威胁,故中国加强了同具有共同遭遇及相同意识形态的苏联及亚非国家的联系,应对美国的威胁,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1960年12月20日,陈毅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夫人外交工作会议”。陈毅在动员报告中强调了四点:夫人工作值得做;夫人工作内容相当多;夫人工作与本职工作三七开;领导同志带头。会议决定成立夫人工作小组,张茜任组长。该会议的召开主要表明( )
A.新中国的外交方式有所完善 B.中苏关系破裂带来了不利影响
C.平等往来是中国外交的基础 D.新中国开始采用多变外交方式
【答案】A
【解析】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刚刚起步。外国领导人带夫人访华时,中国常常没有领导人的夫人参与接待,这不利于正常外交活动的开展。国务院召开“夫人外交工作会议”是基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充分反映新中国外交方式的逐渐完善,故选A;材料未涉及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排除B;“夫人外交”虽能体现平等往来的外交原则,但在1960年之前我国就遵循平等往来的原则,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夫人外交”政策出台,没有指出其他外交途径,无法得出外交途径多样化的信息,排除D。
8.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多数暴政”和反西方国家主要是指( )
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
C.曾受过美国侵略的朝鲜等国 D.以亚非拉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
【答案】D
【解析】1971年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票增多,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权力,“反西方国家”就是指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故D项正确;在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中苏关系处于恶化时期,故A项错误,B项错误;材料中反对西方国家显然是联合国中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并不是曾受过美国侵略的朝鲜等国,故C项错误。
9.《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的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D.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
【答案】B
【解析】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上合组织不是军事组织,故A项错误;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四万隆会议精神,故C项错误;上合组织不是经济伙伴关系,故D项错误。
10.(题文)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 )
A.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答案】B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其前经订借事后过付者亦否认。
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
——《南京临时政府宣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2日)
材料二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初面临的背景有何相同点,请根据材料一、二,指政权在外交政策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政权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的原因。
【答案】(1)背景:相同:革命都未取得完全胜利,反对政权还占据一部分国土,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新政权不予承认,采取孤立政策。
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了清朝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所借外债及赔款;对外妥协退让。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①社会制度不同。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现国家独立,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有执行自主独立外交政策的基础。③国际背景不同。南京临时政府面对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新中国面对的是两大阵营的对立。
【解析】
(1)相同:依据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关所学内容分析可知两者建立时革命都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清政府或国民党政权还占据着一部分国土,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而且他们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不予承认。
政策:依据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对比材料二“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等信息结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外政策相关所学知识对两个政权在外交政策上的不同进行作答。
(2)结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关所学内容从两个政权的社会制度、领导力量、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作答两个政权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