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0 15: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莫道当今无天子,
如今天子用担挑。
陈抟老祖
欣赏小故事
五代时期,国家分裂,政权不断更迭,人民流离失所。传说,有一个陈抟老祖,修行多年,他在路上看到一个流浪妇人用担子挑着两个幼儿,大为惊奇,说:莫道当今无天子,如今天子用担挑。这就是北宋初期的两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
赵光义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____年,后周大将____发动______,夺取政权,定国号____,改开封为______,作为都城。
______就是宋太祖,他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割据局面。
960
赵匡胤
陈桥兵变

东京
赵匡胤
唐朝和北宋疆域图
思考:北宋是一个大统一的朝代吗?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一个居部统一的时代。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解除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
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禁军
相权
文臣
我来讲故事
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
夕未尝安枕而卧。”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谁敢复有异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将领谢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建议“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诏准。
武将专权
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中央
宰相权力过大
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
节度使权力过大
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分知州权;设置转运使,把财权收归中央。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军权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皇帝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思考:宋朝的通判有什么职权和作用?
通判与知州共同行使行政权,防止知州权力过大。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太祖重用____掌握_______。
宋太宗采取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宋朝注重发展______,改革和发展了______。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
文教事业
科举制
文臣
军政大权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初 曹翰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代谚语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宜从军为荣?
北宋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重文轻武,重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北宋禁军操练图
北宋禁军出行图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
重文轻武作用和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的风气;
杜绝了______和______
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_______和________。
军队战斗力减弱;
形成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
办事效率下降,增加财政支出。
尚武轻文
武将跋扈
兵变政移
政权稳固
社会安定
北宋文官形象
北宋文官出行
北宋建立
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2.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行政权 财政权 兵权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领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