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4 再见了,亲人(人教新课标)(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4 再见了,亲人(人教新课标)(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0 16: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 看着这两幅图,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双手相握,泪眼相看的情景。那又是什么感受呢,读课文了解一下吧。再见了,亲人14军民话别 友谊长存作 者 简 介魏巍: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1937年在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赴朝鲜任随军记者。
主要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写 作 背 景 本文写于抗美援朝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作战。知 识 链 接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学 习 目 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理解中朝人民的伟
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重点)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作用。(难点)整 体 感 知1.朗读这篇课文要饱含深情,语速低缓,读出离别时的难舍和说出肺腑之言的坚定;
2.学习本课生字词,同桌之间相互纠正。
3.读完后,说说课文讲述了什么事情,与同桌相互交流。预 习 检 测妮 子 战 役 硝 烟 煤 炭
友 谊 谣 言 噩 耗 跺 脚
嫂 子 挎 包 篮 子
nīyìxiāotànyìè hàoyáoduòsǎokuàlán易错字妮nī易错提示:不要读成“ní”。组词:妮子 小妮yì易错提示:右下边是“且”, 不要多写一横。组词:友谊 情谊耗hào易错提示:不要读成“mào”。组词:噩耗 耗费易错提示:不要读成“kuǎ”。组词:挎包 挎着kuà多音字、形音字bēi(背包)bèi(背后)bó(停泊)pō(湖泊)背泊 你瞧他的后背( ),那么大个背( )包会装着什么东西? 我们将小船停泊( )在湖泊( )的中央,开始垂钓。bēibèibópō近义词、反义词休养—— 焦急—— 侦察——
看守—— 支持—— 崎岖—— 温暖—— 崎岖—— 刚强——
暂时—— 伤心—— 噩耗——疗养焦虑侦探看管支撑坎坷寒冷平坦软弱长久开心喜讯词语解释暂时:
崎岖:
休养:
噩耗:
封锁:
代价: 短时间之内。形容山路不平。休息调养,以恢复健康。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断绝联系。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战役:
深情厚谊:
同归于尽:
雪中送炭: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感情和友谊深沉浓厚。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在救侦察员时与敌人一同失去生命。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3.读完后,说说课文讲述了什么事情,
与同桌相互交流。 本文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 文 精 讲再见了,亲人“亲人”指谁? 大娘、小金花、大嫂 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大 娘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 嫂挖野菜 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这几句话在第一段课文中起过渡作用。第一句是志愿军战士看到大嫂“摇头”后的设问。第二句只是志愿军战士的反问,第三句是志愿军战士肯定的回答,第二、三两句构成了设问(自问自答)。第四句说明“永远不会”“忘怀”的原因,总起了下文。“八年来”强调了时间,“心血”“慈母般的温暖”总述了大娘给予志愿军战士的帮助和关怀。大娘——洗补衣服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大娘——送打糕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大娘——救伤员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大娘送打糕时的危险和艰难。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小金花——救侦察员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点明了小金花刚强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小金花和妈妈的追忆。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你怎样理解“落泪”和“刚强”? 刚强的小金花在妈妈牺牲时都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深厚感情。大嫂——挖野菜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了腿,这是血的代价。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为何志愿军希望列车慢一点儿开呢? 他们希望延长在朝鲜土地上停留的时间和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合 作 探 究1.这些“亲人”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情?2.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事?大娘给志愿军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侦察员老王;
大嫂给志愿军挖野菜。1.这些“亲人”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情?2.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事?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条件很艰苦,常常空着肚子打仗,经常连蔬菜也吃不上。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志愿军随时都有流血牺牲的可能。结 构 图 解课 文 总 结 本文通过描写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拓 展 延 伸经典国学积累:
表现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的名句。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释义:普天下的生灵,都是休戚相关的人间骨肉,有哪一个是离世独立的路上行人? 课 后 练 习1.“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怎么解释?在这篇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中列举了哪三个表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的事例?
3.预习下一篇课文新字词。课 后 习 题 解 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课文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不顾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救出侦察员老王,却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去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失去了双腿。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如:(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作者用一个感叹句直抒胸臆。“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这里的“雪中”指战士们所面临的困境。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运用反问,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3.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而且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