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聂荣臻在致陈毅九十诞辰纪念会的信中写道:五十年代中期,我接替他主管科技工作。六十年代初,…在艰难时刻,他对我说:“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信中的“尖端武器”应该是指( )
A.“两弹” B.神舟飞船 C.航空母舰 D.隐形飞机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袁隆平 D.汪道涵
4.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袁隆平 D.邓小平
5.2015年5月23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州落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为发展高新技术实施了( )
A.“五个一工程” B.“五年计划”
C.“希望工程” D.“863计划”
6.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两会”上提案,希望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多数网民也对此案表示支持,认为科学技术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实现科技强国.以下属于我国为实现科技强国而制定的政治措施是( )
A.九年义务教育 B.西部大开发
C.“863”计划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7.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
A.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8.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莫言 D.屠呦呦
9.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所示表格中的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①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②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 住的变化 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④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示例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核力量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惠及世界
1985年 向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迈出太空探索重要一步
材料二:
(1)请写出两名为材料一所述科技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2)材料二中“两弹一星”所指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
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聂荣臻在致陈毅九十诞辰纪念会的信中写道:五十年代中期,我接替他主管科技工作。六十年代初,…在艰难时刻,他对我说:“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信中的“尖端武器”应该是指( )
A.“两弹” B.神舟飞船 C.航空母舰 D.隐形飞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弹一星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题干中时间“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以及“我国的尖端武器”,可以判断这是我国在6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导弹方面的成就。BCD时间不符。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两弹一星的有关内容。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意义.
【解答】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罗布泊地区传出一声巨响,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
故选:A。
【点评】重点识记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背景、识记及历史意义.
3.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袁隆平 D.汪道涵
【分析】本题考查袁隆平。
【解答】1973年,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故选:C。
【点评】掌握袁隆平的成就及地位。
4.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袁隆平 D.邓小平
【分析】本题考查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内容。
5.2015年5月23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州落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为发展高新技术实施了( )
A.“五个一工程” B.“五年计划”
C.“希望工程” D.“863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863计划”。
【解答】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为了增强国家的竞争力,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863计划”实施的目的、时间和意义。
6.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两会”上提案,希望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多数网民也对此案表示支持,认为科学技术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实现科技强国.以下属于我国为实现科技强国而制定的政治措施是( )
A.九年义务教育 B.西部大开发
C.“863”计划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了“86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解答】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建议发展高科技,经邓小平批示和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后形成了《863计划纲要》,这是我国为实现科技强国而制定的重要措施。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86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7.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
A.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分析】本题考查屠呦呦的成就。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解答】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类,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从青蒿素这种植物中发现并提取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人们利用青蒿素这种植物中青蒿素来治病救人。
故选:A。
【点评】掌握屠呦呦的成就。
8.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莫言 D.屠呦呦
【分析】本题考查了屠呦呦。她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解答】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9.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注意票据的作用。
【解答】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的实行是由于物资匮乏,需要凭票供应,它们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所示表格中的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①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②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 住的变化 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④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解答】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除乘坐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示例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核力量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惠及世界
1985年 向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迈出太空探索重要一步
材料二:
(1)请写出两名为材料一所述科技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2)材料二中“两弹一星”所指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本题考查的是“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解答】(1)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其中就有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为此作出重要贡献。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时间是1970年,说明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军事、航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原子弹和导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促进了航天事业发展。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故答案为:
(1)邓稼先、袁隆平、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杨利伟等。
(2)原子弹(或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3)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能力。
注意识记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
【分析】(1)本题考查了我国城市的变化。
(2)本题考查了城市变化的原因。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由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由材料二“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2)由材料三“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并结合所学知,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的原因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是最重要的原因。另外,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等也是其原因。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郑州地铁Ⅰ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
故答案为:
(1)由材料一: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材料二:居民的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2)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3)郑州地铁Ⅰ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