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变异与进化》练习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变异与进化》练习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1 14: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异与进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异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 将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三倍体植株
B.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
C. 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D. 某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一个片段,导致患某种遗传病
【答案】B
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 为获得隐性纯合子,可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缩短育种时间
C.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作物品种都是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
D. 年年栽种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答案】B
3.下列有关生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C. 倒位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生物的性状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休
【答案】A
4.如图所示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的图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基因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基因B与b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图一现象是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答案】B
5.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D. 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答案】C
6.巳知果蝇种群中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正常情况下,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种。有人发现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的F1中,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用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F1的果蝇全部为红眼
C. 形成XXY白眼雌果蝇的可能原因是母本的XX染色体没分离
D. B和b这对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B
7.将物种①(2n=20)与物种②(2n=18)杂交可产生子代③,对③将作如图所示处理。(注:①的染色体和②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过程皆可发生
B. ⑥是一个新物种
C. 由③到④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由③到⑥的过程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可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B. 仅由染色体某片段位罝颠倒造成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引起亲子代性状上的差异
C.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全部基因数目的比例
D. 无性生殖比有性生殖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答案】A
9.二倍体水毛莨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后水毛莨的花色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B. 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C. 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D. 基因突变后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B
10.美国亚得桑那沙漠上生活着一种蜥蜴,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体温28℃时体色灰绿,体温36℃时体色呈艳丽的蓝色。这表明
A. 这种蜥蜴的体温控制着体色性状 B. 这种蜥蜴的体温能够引起体色的变异
C.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11.下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 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 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A
12.离子束诱变育种是将低能重离子注入到生物体、组织或细胞内,使其产生变异。该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研究,不仅克服了辐射诱变的盲目性,而且能降低辐射诱变的负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束诱变不能产生染色体变异,而辐射诱变可以
B. 离子束诱变育种的结果都是有利的变异
C. 通过离子束诱变育种产生的具有优良效用的药用植物是新物种
D. 离子束诱变育种较辐射诱变育种处理的育种材料相对较少
【答案】D
13.纯种的高秆抗锈病(DDTT)小麦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①→F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下列有关此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需经过受精作用
C. 过程④需使用生长素来处理 D. 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答案】D
14.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不成功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右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15.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 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 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答案】C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 自然选择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唯一因素
C. 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D. 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
【答案】D
17.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B.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C.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B
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但都能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组合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C
19.下表所示为海南岛上某动物种群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AA頻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09
Aa频率
0.01
0.11
0.20
0.30
0.28
0.26
0.20
0.10
aa频率
0
0.08
0.16
0.21
0.36
0.49
0.64
0.81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aa频率才会逐年上升
B. 2005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9%
C. 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D. 该种群的进化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20.将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圈粒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品系中植株自交后代出现圆粒和皱粒植株的基因重组的结果
B. 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C. 品系甲和品系乙属于不同物种
D. 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请分析作答:
/
(1)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对,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条。
(2)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甲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
(3)甲细胞时期不能进行转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但核糖体仍能进行翻译的原因是_________。
(4)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 0 8 (2)极体(第一极体) (3)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影响了基因的转录 间期转录形成的mRNA发挥作用,进行翻译 (4)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
22.已知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三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各不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和a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B和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
(2)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单对交配,子代中长翅与残翅的比值为1:1或1:0,而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单对交配,子代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值均为1:1,分析体色只出现1:1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结合上述分析,让A和a、B和b两对基因均杂合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3)从真实遗传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单对交配中,获得的子代中有670只红眼雌果蝇,658只白眼雄果蝇,1只白眼雌果蝇。已知亲本的染色体均正常,子代果蝇中出现白眼雌果蝇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基因突变,即____________;②染色体数目变异,即____________;③染色体结构变异,即____________。
【答案】 (1)常 常 (2)B基因纯合致死 长翅灰身:长翅黑色:残翅灰身:残翅黑色=6:3:2:1 (3)亲本红眼雄果蝇(XWY)减数分裂时,W基因突变成w基因,进而产生了含有w基因的精子(意思对即可) 亲本白眼雌果蝇减数分裂时产生的含XwXw的配子与含Y精子结合成白眼雌果蝇(意思对即可) 本应为红眼的雌果蝇(XWXw)的W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23.结合下列生物育种或生理过程回答问题
/
(1)A过程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B过程常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该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若D过程一个精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在复制时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某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在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可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的异常情况,让其与雌果蝇交配(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后代,后代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_种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致死现象)
【答案】 (1)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D (2)秋水仙素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1/4 (4) 4 XX、XY、XXY、X
24.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与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非糯性和糯性由基因R和r控制,非糯性为显性,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E、e)控制,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矮茎,只含有D或E表现为中茎,其他表现为高茎。现有非糯性矮茎和糯性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欲培育纯合的糯性矮茎品种。请回答:
(1)若采用诱变育种,可用γ射线处理大量种子,目的是提高突变率,使其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________________,引起其________________改变。
(2)若采用杂交育种,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在F2代中选择糯性矮茎个体,再经连续自交等纯合化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糯性矮茎品种。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本杂交所得的F1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在细胞水平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添、替换或缺失 基因结构 (2)高茎:中茎:矮茎=1:6:9 取F1植株的花粉经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3)单倍体幼苗 抑制纺锤体产生,使染色体加倍
25. 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 造成的。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 三个环节 。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 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 。/
【答案】(1)种群(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3)基因突变 (4)少(5)突变、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写全给分)基因(或基因型) 种间斗争(写种间斗争关系都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