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21 08: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 历史必修(Ⅲ)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说课稿
【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 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班的学生,高二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作为历史班,针对高考要求,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虽然大多学生都重视历史课的学习,但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动手寻找资料、互相交流、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和协调的能力之外,还应落实基础知识,所以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线索以及对教材一定程度的深化理解,体现应考性。
二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承接上一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它与上一课存在着联系,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既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具体在中国的表现。其次,也是下节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一个背景,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地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涵义。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列举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据此制定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①“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研制的主要成果;
②袁隆平和南优2号;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③我国在“银河”系列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就;
④航天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
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运用: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分析、问题探究、材料分析,使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历史;通过阅读教材与课堂上的讨论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探讨问题的深层原因,理解重难点。课前要求学生自己上网寻找图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增加课容量,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帮助学生把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②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方法:①主要是学生识记课本的相关内容;②每项成就后都总结其影响、意义,最后让学生综合理解。
难点:
新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给出有关材料让学生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观点,再由老师总结。
三 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通过图片和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体验科技重大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整合课本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究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以及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给出描述当时历史情景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从中发现课本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联系比较法:归纳课本的知识点,帮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和线索。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乐声中,联系最近“神舟”六号的有关新闻,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
2、探究(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复习、整理、阅读、归纳、描述、分析、讨论、讲述、深化来突破)
(1)复习:先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复习我国科技发展经历的历程,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
(2)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的三个历程:①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有了较全面的发展②“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破坏③1978年以后:蓬勃发展。
让学生对于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脉络。学生粗略浏览课本后,清楚课本大概分:国防、农业、计算机、航天技术四方面来讲述。
(3)阅读、归纳:介绍“两弹一星”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国防科技的主要成就。
(4)描述:在国歌声中生动描述国防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以此提醒成就中重点部分,并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联系实际,显示学生在网上找到有关中国现代导弹部队的图片。
(5)思考、讨论:让学生阅读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影响及当时美国的反应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你对当时原子弹的研制有什么看法?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6)分析、归纳:简单点评肯定学生观点后,总结国防科技的重大意义,并让学生了解对于原子弹研制的2种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理性认识。
(7)讲述:为学生讲述有关农业方面的成就:袁隆平的成果。对于此项技术在国内的影响,则利用一则材料: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结合课本回答,同时提醒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农民吃饭问题的解决还离不开党的正确政策——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强调这项技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福音。
(8)讲述:为学生讲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成就:“银河”系列计算机以及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体现党和政府的战略,同时利用图片和材料简单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网络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弊。
(9)讲述:为学生讲述有关航天科技的成就:“神舟”五号,补充有关“神舟”六号的情况。显示有关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我们航天科技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影响。
(10)讨论:你认为“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
(11)深化:新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三则材料得出,从而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得出观点的能力,同时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层面。
3.反馈:出示几道选择题,当场检测和巩固知识,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记住除课本以外新中国国防科技的两位英雄:钱学森、邓稼先。
五 教学反思与修正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落实基础知识,还要尽量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应经常给予“导学”提示,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答案,而不再是以前的灌输法;其次,应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经常给予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在不同班级教学可能出现的讨论场面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清的局面应注意控制或调动。学生反应课堂气氛和互动比较好,也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现代化的作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六 板书设计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 国防——“两弹一星”
(一)时代背景:P120①②③④
(二)成果:
(三)意义: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一)成果:
(二)影响:
三、计算机——“银河”系列计算机
(一)成果:
(二)网络技术:
四、航天技术
(一)成果:
(二)影响:
五、新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
1、党和政府重视科技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4、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增强
5、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靠保证。
七 教学流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概括:让学生明确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历程
结合最近有关“神舟” 六号的新闻导入
概括: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历程
教师总结:课本从国防、农业、计算机、航天科技四方面来讲述
学生粗略浏览课本,思考:课本是从哪些方面来讲新中国科技的?
教师归纳课本要点并讲述国防科技成果(显示学生找到的有关图片)及其意义
学生(课前搜索有关图片)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讨论研制“两弹一星” 的意义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科技成就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中国人吃饭问题中“两平” (邓小平、袁隆平)的贡献
教师归纳课本要点并讲述杂交水稻技术成果及其意义
学生复习回忆网络技术的利弊
教师归纳课本要点并讲述我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学生讨论:“载人航天工程”会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
教师归纳课本要点并讲述航天科技成果及其重大影响
新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
学生从给出的材料中得出信息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学生做题
巩固性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