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侯永禄(1931-2005),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八新中国成立了……除召开大大小小的庆祝会、座谈会、报告会之外,庄稼人用民间"社火"来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家
开国庆典大阅兵,毛泽东说他的心情是“又愉快又不愉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国
(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家
1952年完成土改
国
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1949~1952,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国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2年3月)我检查麦田时,发现蚜虫危害更加严重了。我用肥皂、煤油和白面配制成面糊石油乳剂五十斤,去圪坮地里洒,只洒了二亩多地就没有了,只好作罢!
(1952年4月)区上召开了劳模村长和互助组组长联席会,主要内容仍是如何巩固与扩大互助组。
家
“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造
国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农业、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三改造
同时进行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
探究1: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分析,
“一五计划”主要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分析其原因。
特点:主要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
1.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日本侵华后遗留的工业设备)
3.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1958年8月11日)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钱、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铁砧等都当做废铜烂铁支援了大炼钢铁。
家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
★“三面红旗”
工业领域:大炼钢铁
农业领域:浮夸风
(1958年11月1日)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我十分惊奇!难道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吗?(社员)到食堂吃饭时,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吃得口里发哼声,几乎走不动。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有时连勤也不出了,今天你有病,明天他感冒,出现了"病人多,孕妇多,产妇多"的"三多"现象。特别是一些重活、累活,像除圈、铡草、轧花等没人爱干。
家
→破坏生产生活,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9~1961,官方统计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0万以上。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国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1965年,基本完成)
(1966年8月)我半路上碰见一伙青年人,打着红旗,抓住郭家坡的一个党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乱抓乱打一阵,并给他脸上抹上黑墨。那人被打得鲜血直流,无人敢上去拦挡。我吓得心“怦怦”乱跳,甚至身上也有些发抖。回到大队部门口,又见场院中乱七八糟堆放下许多箱子、框子,据说是抄了地主、富农的家。我越发不理解了。
公社党委以破“四旧”的名义将路井公社更名为要武公社。
家
196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
国
探究2: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正确:
失误: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文革”
1966-1976
★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与法制
1.某历史兴趣小组要完成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准备今年暑假采访一位经历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最适合的是(
)
林大爷(78岁)
B.
谢伯伯(52岁)
C.
田大叔(46岁)
D.
杜阿姨(38岁)
当堂检测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3.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趋势是: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