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18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演变1.中欧和东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2.二战后的苏联主要经历了几次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结果。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结果。
5.苏联解体的标志,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6.什么是东欧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7.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什么经验教训?
认真阅读教材94—98页,思考下列问题:苏 联波 兰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1、政治: 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2、中国加入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二、赫鲁晓夫改革:苏攻二十大)生一:赫鲁晓夫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生二:不甘示弱地回答:赫鲁晓夫改革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
师小结: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各种矛盾更加突出,改革最终归于失败。师过渡:继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改革时断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处于危机前的困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苏联的发展与改革why?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重心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评价: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
制约,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反而使这一体制更
加僵化。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找到更多的有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信息
生回答:
①改革的时间:1986年—1990年
②内容:经济上,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条款;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
③特点: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④结果:经济日益恶化,社会混乱,最终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生补充:⑤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失误: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
⑥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师小结:可见,改革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不能脱离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应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国民生产总值,1981—1985年间增长19.5%,年均增长率为3.9%。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13.2%,年均增长率下降为2.6%,1990年下降2%,1991年下降幅度高达17%。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物资匮乏的苏联:排起抢购长龙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外部原因:
2.表现:
3.实质:
4.影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三、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独立国家联合体背景:①60年代,东欧国家出现问题,改革但成效不大②西方的和平演变③80年代,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政局动荡。四、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改变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波兰团结工会获胜五、拓展延伸:讨论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总结这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师点拨(1)从出发点来看: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
(2)从经济方面来看:改革遇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旧框架;
(3)从政治方面来看: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学们可以用表格比较法总结各次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梳理和对问题的理解。
探究一:我们在比较学习了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引导、小结:
内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2、政治体制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直接原因)
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请留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
遭遇到了重大挫折,但这只是一种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1.从国情出发,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苏联十月革命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巩固、过渡建设、发展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现实一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挫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尝试:巴黎公社→→→→世界格局的演变1、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B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B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本原因是什么?阻止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加速了苏联解体不会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知识
拓展课后作业: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原因各是什么?
对我国发展吸取什么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