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1 07: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建交同属的领域是(  )
A.经济 B.军事 C.外交 D.思想
2.“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航空与船用发动机、军用新材料无人化智能、新概念武器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必要物质技术支撑。”材料说明(  )
A.我国大幅度扩军备战
B.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国的军事力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
3.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声音”主要包括(  )
①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②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③为反对美国遏制中国寻求与他国结盟
④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中美关系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中美两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始于(  )
A.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D.1978年中美两国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的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6.下列哪一方针的提出,为万隆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为新中国赢得了声誉和朋友?(  )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
C.“一个中国”原则 D.和平共处
7.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发表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一国两制”
8.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回顾 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 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以下 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慕尼黑阴谋
②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凡赛尔﹣华盛顿体系”建立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关于万隆会议正确的说法是(  )
A.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参会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0.以下哪一项不是新时代强军之路的有效措施(  )
A.古田会议强调政治工作
B.成立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
C.仿制歼五战斗机
D.调整组建陆、海、空、火箭、战略支援五大军种
11.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崭新军种﹣海军,在长江岸边的江苏泰州宣告诞生。这支海军指的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北海舰队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12.1972年2月,周恩来对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的感慨针对的是(  )
A.中苏关系 B.中英关系 C.中日关系 D.中美关系
13.歌谣“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4.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加强中苏友好,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立国家的关系
C.但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计,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15.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
A.《朝鲜停战协定》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6.19世纪中期德国政治家俾斯麦曾这样评论国际政治原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曾经多次上演“强权即公理”的荒诞剧。以下国际会议中,没有出现上述局面的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17.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8.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周恩来总理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大
19.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由中国政府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对霸权主义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打击恐怖主义
20.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21.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②③④①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22.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是(  )
A.友好国家的帮助 B.民间交往的推动
C.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改革开放的实施
23.201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60年前,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位团长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4.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实际指(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25.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积极追随美国,采取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日苏之间的关系处于严重对立状态。50 年代中斯,经济获得恢复的日本出于加入联合国及重新走向世界的考虑,急于同苏联改善关系;而苏联为了减少美日军事同盟对其东部正面所造成的压力,也想缓和同日本的关系。……此后,两国加强了交往,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材料二: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关系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政府不太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外交政策报告(1970 年 2 月)
材料三:2008 年以来,除中东地区外,巴尔干半岛政治事态的发展让人感到不安:2 月科索沃宣布独立,8 月南奥塞梯危机爆发……避免新的大规模冲突,维持较长时间和平与稳定,仍是世人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南奥塞梯危机中,人们已感受到眼下的美俄关系所透漏出浓烈的“新冷战”气息。
(1)材料一中,日苏关系经历了哪些阶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亚洲哪个国家与中国建立邦交关系?
(3)材料三反映了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是什么?
27.中国和亚非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出现激烈争吵,尖锐分歧,一度陷于僵局。
(1)概括指出材料中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什么?
(2)请用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建交同属的领域是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故选:C。
2.【解答】科技为战略导弹部队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每年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材料主要说明的是科技强军的重要性。1966年,中国组建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的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走上科技强军之路的标志。
故选:B。
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其它国家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故②④属于“中国的声音”;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反对美国遏制中国寻求与他国结盟的说法错误。故③不符合题意;为了共同发展经济,中国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故①属于“中国的声音”;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A。
4.【解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美两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的开始。
故选:C。
5.【解答】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题干中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倡导“求同存异”方针。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答】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故选:B。
7.【解答】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故选:B。
8.【解答】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回顾 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 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②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①慕尼黑阴谋和③“凡赛尔﹣华盛顿体系”建立属于大国操纵的霸权主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解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0.【解答】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不属于新时代强军之路。
故选:C。
11.【解答】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崭新军种﹣海军,在长江岸边的江苏泰州宣告诞生。这支海军指的是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张爱萍领导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并任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故选:A。
12.【解答】1972年2月,周恩来对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的感慨针对的是中美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美国争霸的国际形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D。
13.【解答】根据“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可知其反映的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成就。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故选:D。
14.【解答】据所学知,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立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故选:B。
15.【解答】据“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可知,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双方的敌对时代结束,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最重要的前提。
故选:C。
16.【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主题是“强权即公理”,而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不能体现这个主题。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故选:D。
17.【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铺平道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故选:B。
18.【解答】“君子和而不同”与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类似。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故选:C。
19.【解答】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选:A。
20.【解答】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所以才有题干中的情景出现。
故选:C。
21.【解答】①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是1955年。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③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②④③。
故选:B。
22.【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尼克松…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国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有关。
故选:C。
23.【解答】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故选:B。
24.【解答】题干材料比较繁琐,需要特别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79年”和人物美国总统“卡特”,B和C两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表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1972年,而且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只有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生在1979年。
故选:A。
25.【解答】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不安,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访华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选:B。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6.【解答】(1)材料一内容中,日苏关系经历了敌对、对立→趋于缓和这两个阶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二战初,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美苏对峙影响;50 年代中后期,日本谋求提高国际地位,苏联考虑减轻远东压力。
(2)材料二内容中,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亚洲的日本与中国建立邦交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材料三内容“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关系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政府不太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反映的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是地区冲突和大国角逐。
故答案为:
(1)敌对、对立→趋于缓和;原因:二战初,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美苏对峙影响;50 年代中后期,日本谋求提高国际地位,苏联考虑减轻远东压力。
(2)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日本。
(3)地区冲突和大国角逐。
27.【解答】(1)据材料“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出现激烈争吵,尖锐分歧,一度陷于僵局。”可知,材料中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
(2)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有: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故答案为:
(1)“求同存异”。
(2)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