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28ppt+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28ppt+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1 10:06:20

文档简介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科 历史 班级 初一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1、教材主要内容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农业的发展主要叙述了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手工业的兴盛主要叙述了宋朝南方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城市的兴起、海外贸易的发展及纸币的出现。最后叙述宋代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教材地位《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所揭示的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是“经济重心南移”,它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亦是迄今为止经济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具有阶段性,据教材内容,它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此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南方优于北方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而言,本课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对宋代经济做了专门介绍,有助于师生更全面地了解宋朝的发展。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本课属于经济史专题,抽象的东西较多,因此应该做到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现实生活方式的引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2、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加之七年级学生自主习能力不强。教材是七年级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媒介,七年级学生很少有利用外在媒介,诸如网络、多媒体等来获取历史知识的习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适当设置疑问,用问题带动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补充教学资源。3、知识基础:对于已经学过一学期历史课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历史课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历史基础,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基本掌握分析历史史实、历史事件的技能,因此,在学习抽象的经济史时,心理压力会有所减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归纳两宋经济发展成就;知道农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农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知道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及其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整合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归纳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两宋经济的发展,感受宋朝的繁荣,激发民族自豪感;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懂得科学技术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1、重点:概括、归纳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成就2、突破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册,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带着“考证”的心态去看书、讨论、求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做出总结。
难点 1、难点:经济重心的含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突破方法:教师明确经济重心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补充教学史料,通过史料论证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材料、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影像等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宋朝人对话、亲临历史场景的环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历史,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把握;2、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整理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小组成员讨论探究,归纳整理相关知识。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新课导入: 谈及宋朝,同学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宋朝的文学成就——词。词作为宋代的最典型的文学形式,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令人心醉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北宋著名词人柳咏写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提问:这首词描绘的是我国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什么景象? 回答:这首词描绘了北宋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繁华盛景。上片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描写杭州人民游玩西湖、生活祥和宁静的景象。 提问:江南地区为什能够出现这样一片繁华景象?杭州人民的生活为什么能够过得如此美好? 回答: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好。教师补充: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盛的宋朝。讲授新课: 教材上将宋代的经济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农业的发展,第二部分讲手工业的兴盛,第三部分讲商业贸易的繁荣。一、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第一子目的全部内容,思考宋朝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区及其原因。回答:宋朝时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为江南一带。原因是: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②人口增加,垦天面积扩大,耕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作技术提高,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③ 由越南引进成熟早、抗旱力强的占城稻,提高水稻产量。④宋朝朝廷大力提倡水稻种植。 教师过渡:同学们提炼得很好,基本上已经找出了所有答案。接下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促进宋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请同学们看教材42页的两则“相关史事”。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整理答案。相关史事一:复种技术的推广(生产技术方式的改变)相关史事二: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而且植被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教师补充归纳:经过同学们的分析讨论,影响宋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已经显而易见,现在我们把它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整理,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治因素:南方战乱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2)经济因素:为躲避战祸,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3)自然因素:南方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抗御灾害条件强。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41页的《农耕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画内容。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猜一猜当时田地里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图画中有插秧和扬场的场景同时出现,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宋朝时农作物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甚至是两年三熟? 回答:这幅图反映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画中有农民,他们在从事犁地、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等生产活动当时田地里种植的主要农业作物是水稻。同时出现插秧和扬场的场景说明宋代已经种植双季稻。出现作物的早熟说明宋代已经引进优良的品种——占城稻,复种技术的推广以及南方气候温暖。 教师补充:宋代除了种植作物生活主食来源的农作物,同时也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茶树和棉花。我们一起来总结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引进越南的占城稻; ③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大幅提高; ④推广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接下来我们进入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学习。 二、手工业的兴盛 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至第43页第二子目的全部内容,从教材内容的叙述中,归纳宋朝南方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回答:(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著名的丝绸代表“蜀锦”号为“冠天下”。江浙一带的丝绸产量高,朝廷使用的丝绸,绝大部分来自江浙地区。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很多。(2)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出现了多个著名的陶瓷制造地,如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江西锦德镇。(3)宋代的造船业水平很高,居当时世界之首,能够制造规模宏大、承载量大、配备各种装置的航船。广州、泉州、明州是造船业发达的典型地区。2、概况归纳: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纺织业;②制瓷业;③造船业。 教师补充: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宋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的手工业规模大,组织严密,生产工序化。比如官营丝织业,拥有苏州、杭州和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相比,其规模小,但是分布范围广,灵活性强,自由度高。以民营丝织业为例,它遍布江南城乡,江浙地区出现了很多专门以织布谋生的“织家”和“机户”,“织家”和“机户”的出现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丝织业主要以麻纺织和棉纺织为主,随着棉花种植的大力推广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织在纺织业中占据很大比重。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制瓷业也有官营和私营之分。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凭借着其精良的制瓷工艺以及惊人的陶瓷产量,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也以烧制精美瓷器而闻名于世。制瓷工坊数量多,内部分工细致,有土工、陶工、匣工等,生产流水化,可以做到“秩序规制,各不相紊”。除了纺织业和制瓷业,宋代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我们来看教材第43页的“相关史事”以及“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插图。 教师介绍插图信息(多美体出示材料)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已经消失,仅存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底部为龙骨。船侧板为三层木板叠合,底板以二层木板叠合。分为13隔。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20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和钩钉紧紧相连,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糊严,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据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超过200吨。海船出土时,船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等。它可证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此船残存部分现展出在泉州市古船陈列馆。提问:结合刚刚给大家介绍的宋代海船的结构特点,想一想宋代海船有什么优点? 回答:抵抗大海风浪的性能比较强,适合在较深水域航行,载重量很大。 教师过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宋朝在商业经济方面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就。想必同学们知道一幅反映北宋经济繁盛的名为《清明上河图》的名画,它在书本上是以静态的形式展现,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播放电子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看完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之后,同学们不难发现宋代商业的繁盛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熙熙攘攘的闹市、人来人往的店铺、货船并行的码头等。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国内商业贸易发展的概况 看完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之后,再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44页的《清明上河图》插图,想象图画中都描绘了哪些店铺?这些店铺里都卖哪些东西? 回答: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客栈、酒楼、茶楼、香铺、小吃摊等,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教师补充: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场景可以发现,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衣食住行用一应俱全,经济十分发达。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44页的内容,以及教材第46页的课后活动,归纳出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展示教材第46页的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课后活动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回答: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有:①商业城市的兴起;②商业集市的繁荣(早市、夜市、草市);③商业活动日益繁盛。2、商业贸易兴盛的作用(教材第44页“问题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宋朝商业贸易如此繁荣,这对当时宋朝的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对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活动是商品交往的表现形式,是联系手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商业贸易的兴盛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是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调高,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过渡: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3、海外贸易的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5页的全部内容(出示教材第45特的“宋代海外贸易图”插图),分析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回答:①港口众多;②贸易范围广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大家参看教材第45页的“相关史事”分析。 回答: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现: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②政府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4、纸币的出现、“商标广告”的出现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进行商品贸易的时候主要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连通商品贸易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货币。长期以来,市场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比如贝壳(币)、圆形方孔钱币、刀币、铲币等。同学们想一下,这些金属货币在使用过程有哪些不方便之处? 回答:沉重,不便于携带,运输过程存在磨损。 提问:由于金属货币使用起来这么不方便,就有必要重新发明一种更加便利的媒介来连接商业贸易。如果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同学们会发明什么呢? 回答:纸币。我们现实生活中买东西经常使用的钱。老师,当今社会,支付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网银支付等很方便。教师补充: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了南宋,又出现了新的纸币“会子”。(北“交子”,南“会子”) 提问:同学们,平时你们逛街的时候,会发现商店为了抢占商机、招揽顾客、售卖商品,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宣传自己商店里的货物? 回答:粘贴海报、拿着大喇叭叫卖、发传单、广告…… 教师补充:在宋朝,由于商业空前发达、竞争激烈,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开始用商标广告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关于宋朝的商标广告,请同学们参看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 学 内 容 与过 程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讲解:人们总是把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地区称为经济重心。学完本课的所有内容之后,同学们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体会,那就是我国古代的经济到两宋时期呈现出南移的显著特征,即经济重心从北方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的过程,历经多个朝代。我们可以将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初步开发: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开发经营江东地区,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等发展较快;②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安史之乱后,南方长江流域经济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③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取得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提问:所以,经济重心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终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有哪些原因导致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出现南移? 回答:① 北方战乱频发,南方战乱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② 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南迁,为南方注入充足的劳动力,北方人民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到了南方;③ 北方开发较早,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灾害多,南方与此相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 政府政策的有限推进五、小结本课先分后总,先介绍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并揭示引起这些方面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来归纳整个宋代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并在南宋完成了转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经济重心的南移

农 业

宋代经济的发展

表现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原因

商 业



4



5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问题:这首词描绘的是我国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什么景象?
第九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农 业的发展
原因
表现
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逃难南迁,带去生产技术,补生产力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宋朝政府的支持
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大幅提高
推广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返回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四川、江浙发达;种类较多;海南有了先进纺织工具
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瓷都景德镇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发达,技术领先世界
返回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的兴盛:开封和杭州;早市和夜市;草市
海外贸易的发展:广州、泉州;市舶司
纸币的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
返回
宋代·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地方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北宋初期到南宋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这时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南宋中后期正值温暖期,环境湿润,雨量充沛,南方地区的耕作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学者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到42%,唐宋时期下降到32%。这是造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症结所在……该区域(黄河中下游)随之散失了植被所发挥的调节气候、蓄保水分和抗灾的能力。而南方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南方战乱少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原因
材料三
宋代政府致力于兴办农业推广事业,或优良品种,或新式农具,或新的种植方法等,都进行推广。比如,宋太宗淳化五年(998年),宋、亳等州牛多死,由朝廷主持制作人力操作的踏犁。
——李成贵等《宋代的农业推广》
宋朝政府的扶持
材料四
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宋代·农业的发展
表现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引进占城稻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宋】文莹《湘山野录》
秧 马
宋代·农业的发展
表现


长江下游的苏州和太湖流域的湖州一带成为丰饶粮仓
苏湖熟 天下足
注:参看配套《中国历史地图册》 31页
宋代·农业的发展
表现
茶、棉花是宋代的主要经济作物
宋代·农业的发展
表现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南往北推进
广东 福建
江淮
川蜀
返 回
注:参看配套《中国历史地图册》 32页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
手捻纺轮
脚踏纺车
脚踏织机
踞腰织机






纺织业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
四川
江浙
南方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发达
蜀 锦
宋代,蜀以冰纨绮秀之物冠天下,更以精美的蜀而载誉史册,宋代的蜀锦技艺精湛、纹样精美……
——黄修忠《宋代时期的蜀锦技艺》
注:参看配套《中国历史地图册》 32页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
河北定窑


河南汝窑

瓷都

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
南宋罐耳瓶
宋代白瓷孩儿枕
北宋广口平底三足洗

冰裂纹花口洗
注:参看配套《中国历史地图册》 32页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
宋代泉州出土的海船残体
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已经消失,仅存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底部为龙骨。船侧板为三层木板叠合,底板以二层木板叠合。分为13?隔。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一20?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和钩钉紧紧相连,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糊严,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据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超过200吨。??海船出土时,船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等。它可证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此船残存部分现展出在泉州市古船陈列馆。
广州 泉州 明州
规模大,设计科学配备指南针
技术领先世界
返 回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客栈、酒馆、茶楼、小吃摊等,车水马龙,十分热闹。河里货船往来频繁。
材料一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茶坊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城市商业活动极为繁盛,已经突破唐朝设置的东、西市旧制,
大街上到处都有商店。交易时间从早到晚,有了“夜市”和“早市”。


南宋临安城商业繁华……城内大街小巷,大小店铺比比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量很大。
材料二



开封
杭州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货郎图》
一个走村串户售卖日用品的老货郎,挑着挂满货物的货担,来到村头的大树下。货担上货物琳琅满目,有小风车、花篮、糖葫芦、滑稽人、小灯笼等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物件。老货郎笑容可掬地一手咬着拨浪鼓,一手给孩子们拿玩具。孩子们买到喜爱的玩具,有的在玩耍,有的转身往家跑。其中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小花鼓,兴高采烈地一边走一边摇。

送“商”下乡
都市的商业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草市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想一想
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① 商业贸易的兴盛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 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设置市舶司
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历史上的货币
金属货币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时下常用的支付工具和方式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经济发达的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与铜钱一起通行于市场。
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表现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宣传商品,招揽生意
返 回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结果














唐以前
唐中期
南宋
经济重心从唐中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① 南方战乱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② 政权更迭,国家政治中心南移;
③ 北方避战逃亡南方,带去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
④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小试牛刀
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史实是( )

1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2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唐朝的四川地区
B.北宋的四川地区
C.南宋的江浙地区
D.北宋的开封地区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
【课前知识预习】
知识点1 农业的发展
1.自 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从 ,南方的 ,北方 ,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3.两宋时期, , , ,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宋代,从 引进了 。
5.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6.宋朝时, 和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 ”的谚语。
7.宋代的经济作物主要有 、 和 。
8.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 和 ,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 和 一带。
知识点2 手工业的兴盛
1.宋代,南方手工业的成就体现在 、 和 三个方面。
2.宋代, 、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是纺织业的最高艺术成就。
3.南宋时期, 已经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4. 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5. 定窑, 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6.北宋兴起来的 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 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7. 、 和 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领先世界。
8.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 。
9.南宋制造的海船,不仅 , ,还配备 。
知识点3 商业贸易的繁荣
1.宋代,在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的众多商业城市中,最大的是 和

2.宋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 和 。
3.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
4.宋代 和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 、
,远达 和 。
5.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干扣设立 加以管理。
6.北宋前期, 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 开始南移动,到 最后完成。

【史料阅读与思考】
史料一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史料二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问题:用自己的话描述宋朝都市商业的繁荣。
【自主探究与思考】
1、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有哪些货币,请例举一二。并想一想,纸币为什么会出现?
2、宋代南方农业为什么会得到空前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