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编辑家庭电影》教案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安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 家庭电影我编辑” 的 “活动2 编辑家庭电影”。
本活动为家庭九寨沟之旅影片制作片头画面和片尾背景,并插入活动1采集、存储的8个影片素材片段到“会声会影”的时间轴上,并选择各个片段要采用的长度。整个活动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1)制作片头画面;2)插入影片素材。3)制作片尾背景。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内容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庭影片制作的流程,主要是制作片头、片尾和插入采集好素材片段到时间轴上,整个制作过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素材的精确选择、顺序安排及长度的控制,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有些难度,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到时间轴上,并设置合适的时间长度。
2、插入采集的视频片段到时间轴,并设置适当的长度。
3、合理安排各视频片段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并调整其长度。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会声会影”时间轴上插入合适的片头、片尾和素材片段的过程。
2、根据现实情况,拖动修改拖柄,调整各素材片段在时间轴上的时间长度。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通过家庭影片的编辑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4、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采集的影片素材到时间轴上;
难点
根据现有的素材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画面,拖动修整拖柄,确定影片素材长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二、屏幕展示:播放教师课前已编辑、加工好的家庭电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影片。
师生提问: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大家发现老师课前对上节课采集的素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处理哪?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将上节课的8个视频片段合成到了一起,并且添加了片头好片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影片添加片头、片尾及插入准备好的素材片段。
二、 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1、 制作片头画面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制作片头的方法(参考课本P90步骤),并注意“素材库”的介绍,强调片头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给影片添加片头(同座位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强调注意事项和大部分学生犯的操作错误等。
2、 插入影片素材
教师介绍:家庭影片制作的主体自然是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内容。在活动1中,我们已采集了各个素材,现在就这些素材片段进行编辑(结合课本P91“剖析室”)。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将那8个素材片段插入到时间轴的方法并调整每个片段的顺序及时间长度。(教师的操作速度要慢,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特别是素材片段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将8个视频片段安装老师的要求插入到时间轴上,注意时间长度及静音的设置。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结合课本P94-95“知识库”)并提示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小蚂蚁部分提示)。
3、 制作片尾背景
任务驱动:模仿课本P93-94操作步骤,给影片添加一个蓝色画面片尾。(考虑到前面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此时教师可以不操作演示,直接让学生练习,教师此时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注意事项:如注意保存文件。)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操作演示步骤,指出部分同学操作中的不足。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以操作为主,片头与片尾的制作方法相似,片头的制作,我首先进行了演示,考虑到学生对“会声会影”软件比较陌生,但是到了片尾的制作阶段,我就是以任务驱动为主,最后辅以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教学反思】
本活动中影片素材的插入,特别是多个影片素材顺序的调整及时间长度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重点,上课中,我注意重点强调、演示,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以加强其印象。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