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20分)
1.(1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形态观察 B.DNA鉴定 C.染色体分析 D.比较解剖
2.(1分)“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东非人”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下列哪项是“东非人”较“露西”少女高等的本领( )
A.两足直立行走 B.使用工具
C.制造简单工具 D.产生语言
3.(1分)图中动物的运动形式分别是( )
A.①爬行②飞行③游泳④行走 B.①飞行②爬行③游泳④行走
C.①爬行②游泳③飞行④行走 D.①飞行②爬行③行走④游泳
4.(1分)人的跑步、鸟类飞行、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 )
A.食物的消化作用 B.细胞的呼吸作用
C.周围环境的能量 D.吸入的空气中的能量
5.(1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蚂蚁的足分节,足上没有肌肉
B.蚂蚁有3对分节的足,依靠分节的足进行运动
C.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活动
D.蚂蚁的运动方式是爬行
6.(1分)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B.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C.脊椎动物依靠一块骨骼肌就能完成一个动作
D.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
7.(1分)秋去冬来,大雁南飞,这一现象属于大雁的( )
A.生殖行为 B.防御行为 C.迁徙行为 D.社会行为
8.(1分)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
B.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C.成群的雄孔雀见到雌孔雀后开屏炫耀
D.悬挂在洞顶的数百只蝙蝠,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
9.(1分)白蚁是过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的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下列关于不同成员的职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雌蚁的职能是产卵和照顾幼蚁
B.雄蚁的职能是与雌蚁交配
C.工蚁的职能是建筑蚁巢、喂养幼蚁
D.兵蚁的职能是保卫蚁穴
10.(1分)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11.(1分)大象骑车、海豚转呼啦圈都是在人的驯养下形成的行为.这些动物的行为( )
A.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B.属于先天性行为
C.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无关
D.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
12.(1分)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牛喝水 B.松鼠吃蘑菇
C.羊吃草 D.青蛙捕食昆虫
13.(1分)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14.(1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
A.生物间由于营养功能形成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C.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的生物功能类群的结构关系
D.同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5.(1分)“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是( )
A.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B.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
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虎的个体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16.(1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能量逐级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各级生物将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新陈代谢
B.各级生物在摄取食物时总有部分不能被彻底消化
C.各级生物在消化食物时总有部分会丢失掉
D.各级生物在捕食时总有部分猎物会逃脱掉
17.(1分)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
18.(1分)农业生态系统较之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 )
A.营养结构单一 B.人为干扰太多
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
19.(1分)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20.(1分)下列倡议与“节能减排”的主题不符合的是( )
A.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
B.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
C.提倡少用空调,减少用电
D.提倡城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美化城市
二、非选择题(30分)
21.(6分)图为四种鸟的足,观察图完成各题
(1)啄木鸟的足是图 的类型,这足适用于 。
(2)猫头鹰的足是图 的类型,这足适用于 。
(3)野鸭的足是图 的类型,这足适用于 。
22.(6分)图A为两只猎豹正扑向羚羊,图B为春天一群飞向北方的大雁。据图完成各题:
(1)猎豹的快速奔跑是为了 ,羚羊的快速奔跑可以 ,猎豹的行为是 ,羚羊的行为是 。
(2)大雁迁飞北方,一方面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充足的 ,一方面还可在那里完成 活动。
23.(6分)在市场上,肉一般比粮食贵,试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24.(6分)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是拿不到的,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
资料二: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这种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2)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3)动物的学习行为和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何区别?
25.(6分)请你帮助,某校生物小组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请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必不可少的若干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字母代号)。 。
a.黑玻璃瓶 b.透明玻璃瓶 c,橡皮塞及密封胶 d.新鲜水藻
e.死亡的水藻 f.蒸馏水 g.带泥沙的河水 h.小鱼数条 i.无机盐
(2)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 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时间。
(3)水藻获得的矿质营养主要来自 。
(4)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分)
1.【解答】解:托马斯?赫胥黎,英国生物学家、著名博物学家,他用比较解剖等方法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
故选:D。
2.【解答】解:“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解:图中①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②生活在水里,运动方式是游泳;③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运动方式是飞行;④具有发达的四肢,运动方式是行走。
故选:C。
4.【解答】解:动物通过运动能够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敌,增加活动范围,有利于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躲避不利环境,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动物的运动需要能量,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获得能量,因此,人的跑步、鸟类飞行、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故选:B。
5.【解答】解:蚂蚁属于昆虫,蚂蚁的运动器官有三对足,足是分节的,蚂蚁运动是依靠足上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主要用足爬行,运动时,一般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所以蚂蚁的足上无肌肉是错误的。
故选:A。
6.【解答】解: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叫关节,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据上分析,脊椎动物依靠一块骨骼肌就能完成一个动作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C。
7.【解答】解:秋去冬来,大雁南飞,是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这一现象属于大雁的迁徙行为。
故选:C。
8.【解答】解:A、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蜂王由工蜂喂养,体现了蜜蜂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B、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体现的群体中的等级,属于社会行为。
C、成群的雄孔雀见到雌孔雀后开屏炫耀,属于生殖行为。
D、悬挂在洞顶的数百只蝙蝠,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它们之间没有分工合作,不属于社会行为。
故选:CD。
9.【解答】解:白蚁具有社会行为,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在群体中,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其中工蚁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为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蚂蚁,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主要是保卫蚁穴;雌蚁的职能是产卵,雄蚁负责和雌蚁交配。
故选:A。
10.【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不管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应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学习行为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不见得能伴随动物的一生。由此分析,C符合题意。
故选:C。
11.【解答】解:大象骑车、海豚转呼啦圈是大象、海豚经过训练后产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而A、B、C选项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D。
12.【解答】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题干中草属于植物是生产者,牛、羊、松鼠、青蛙、昆虫等动物属于消费者,选项A反映的是消费者和非生物因素的关系,B、D只反映消费者之间的关系,B也反映的是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而C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
故选:C。
13.【解答】解: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故选:D。
14.【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食性关系建立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较低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
故选:C。
15.【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故选:B。
16.【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因为各营养级的生物对自身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新陈代谢活动而消耗。
故选:A。
17.【解答】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物质的变化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内,利用氧气,将线粒体内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物质的变化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与碳循环无关。
故选:D。
18.【解答】解: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
故选:A。
19.【解答】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比较选项中四种生态系统,只有人工纯种林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调节能力最差。
故选:C。
20.【解答】解:A、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C、提倡少用空调,减少用电,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D、城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尽管美化城市,但消耗了能源,污染了环境,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30分)
21.【解答】解:(1)图D是啄木鸟的足,脚趾两前两后的对趾特别适合抓握树枝,适合在树叶浓密的地方活动;
(2)图A是猫头鹰的足,有尖锐的钩状爪,便于抓捕猎物;
(3)图B是野鸭的足,趾间有蹼,适合在水中游泳。
故答案为:(1)D;攀援;
(2)A;抓捕猎物;
(3)B;游泳。
22.【解答】解:(1)猎豹追捕羚羊属于觅食行为,猎豹快速奔跑的意义是获得食物,羚羊快速奔跑的意义是逃避敌害,属于防御行为。
(2)大雁迁徙属于节律行为,大雁迁飞北方,一方面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充足的食物,一方面还可在那里完成繁殖活动。
故答案为:(1)获得食物;逃避敌害;觅食行为;防御行为
(2)食物;繁殖
23.【解答】解:因为粮食类植物是生产者,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且是逐渐递减的,越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也会越少,导致市场上肉比粮食贵。
故答案为:因为粮食类植物是生产者,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且是逐渐递减的,越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也会越少,导致市场上肉比粮食贵。
24.【解答】解:(1)题干中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习行为,动物的这种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2)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3)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动物的学习行为低级、简单,人类的学习行为高级、复杂,具有联想等.
故答案为:(1)学习行为; 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大大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2)先天性行为.
(3)动物的学习行为低级、简单,人类的学习行为高级、复杂,具有联想等.
25.【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制作一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必须具备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成分阳光、水、无机盐等和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新鲜水藻)消费者(小鱼)生态瓶透光(透明玻璃瓶)密闭(用橡胶塞及密封胶密封)故选:b、c、d、g、h(缺一不得分)
(2)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该小型生态瓶建立起来后应放在有光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时间。
(3)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水藻获得的无机盐主要来自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b、c、d、g、h(缺一不得分);(2)有光、温暖(只要答出有光或有阳光即可);(3)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粪便及河中的泥沙;(4)自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