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掌握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 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之时
4. 引导学生结合十九大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穿越时空:如果让你穿越回到古代,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学生回答,老师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我最想回到宋朝,因为跟汉朝相比,宋朝没有内乱,跟唐朝相比,宋朝更繁华舒适,特别是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在宋朝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那么宋朝经济发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通过多媒体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政府重视农业生产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粮食作物:水稻(占城稻)
由于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具有成熟早,抗旱力强的特点,加上南方农民培育优良品种,使用新的生产工具,又出现了复种技术,所以水稻产量大大提高,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展示《耕获图》,让学生了解宋朝水稻的种植过程
(2)经济作物:棉花和茶叶
(二)手工业的兴盛
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找同学抢答各个行业的特出代表。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蜀锦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列举黄道婆的事迹
(3)制瓷业:宋朝时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展示图片)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的海船,规模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城市
(1)教师口述商业发展的概况,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然后给出一幅地图,找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 杭州
(2)给出唐朝长安城和宋朝东京城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找出宋朝时跟唐朝相比有哪些发展?
宋朝时,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住宅区也可以开设店铺,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3)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看到东京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宋朝商业贸易繁荣的印象)
2.海外贸易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通过《宋代海外贸易图》来了解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在这个环节,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出不管是宋朝还是当今,海外贸易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持鼓励态度,从而促进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
3.纸币的出现—交子
由于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出现了纸币。在四川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通过图片展示很多产业中心在南宋时都集中在南方,从而导出经济重心在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在南宋时最终完成的结论。
三、情感升华
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经济发展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发展要重视人才交流;
③经济发展要重视引进先进科技;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
在第四点启示后,教师就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生态文明观,有环保意识。
四、知识整合(板书设计)
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重新回顾,列出框架,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制瓷业:景德镇
棉纺织业
丝织业
造船业:广州 泉州
海外贸易:广州 泉州 市舶司
商业城市:开封 杭州
纸币:交子
商业
手工业
纺织业
经济作物:棉花 茶叶
粮食作物:水稻(占城稻)
农业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