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8课 辛亥革命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是( )
A.兴中会的成立 B.1895年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同盟会的成立
2.1905年,在孙中山的努力下中国同盟会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的纲领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 )
A.推翻满清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土地纲领 D.把帝国主义驱除出中国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4、下列事件发生时,孙中山不在现场的是 ( )
A.兴中会成立时 B.中国同盟会成立时
C.武昌起义爆发时 D.中华民国成立时
5. 为推翻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依靠的力量是( )
A.工人、农民 B.农民、会党 C.工人、新军 D.会党、新军
6.武汉三镇指 ( )
①汉阳 ②汉口 ③武昌 ④武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下列关于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革策略乘机附和
8、肖艳同学的爷爷今年(2006年)90岁,请问肖艳的爷爷出生在民国哪一年()
A、民国三年 B.民国四年 C、民国五年 D、民国六年
9.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已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护中国“国内统治秩序”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1.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之间的矛盾
12.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中国陷入分崩离析状态 B.清政府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C.便利帝国主义大举入侵 D.大量旧势力混入革命阵营
13.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
A.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B.限制袁世凯权力
C.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D.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4、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失败指( )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B.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疯狂侵略我国
C、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D.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创新题
15.小军同学最近从市场上收藏到一枚旧银币,银币正面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那么银币反面上的人物应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袁世凯
16.阅读下列材料: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说时说:“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清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请回答:
(1)此次演说前,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成立了什么革命团体?
(2)材料中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17、福建的厦门和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隔海相望,其最近距离不足四千米。当人们在厦门岛东南面的海滩游玩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峡两岸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厦门这一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那一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条口号分别和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8、(情境题)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80周年纪念日,为此学校举办一次手抄报展览活动,你会收集到哪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 请你用史实简要说明,孙中山是怎样“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
19、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老师让同学们谈感想,伊凡说:“太悲惨了!满目的鲜血,不尽的惨状!”浩清说:“太壮观了!数不清的英雄,气壮山河!热血沸腾!”肖艳说:“太深沉了!全民族的精华,都在求索!发人深省!”请你结合他们的感慨,概括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并说明从中感受到的我们的民族精神。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B.进行方式相同
C、都是在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的 D.结果都成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主要表现在 ( )
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推翻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发表〈解职词〉。他说,他的辞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四万万国民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
请回答:
(1)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何时何地?主要领导人是谁?
(2)此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哪三大主义?有何意义?
(3)材料二中的大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但孙中山却说大功还没有告成呢?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部分开头这样写道:“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成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材料二“武汉人民拥护和支援革命的事情,我们是熟视无睹的。既看不见群众的力量,就不能依靠群众发掘他们的潜力。 ——《辛亥革命回忆录》
材料三“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
相调和。
——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24、中国近代史上,广东省人才辈出。先后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有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试结合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位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洪秀全为什么是农民阶级的代表 其他三位人物为什么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3)以上四位人物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和启示
探究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武昌起义以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经不中用了,就从封建营垒里选中袁世凯作为它们新的工具。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方面派军队进攻武汉,一方面派人南下同革命党人谈判。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混入革命政权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被迫向袁世凯妥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请回答: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清王朝走到尽头是袁世凯威逼的结果。有人说:“没有袁世凯的努力,就没有清王朝的灭亡。”
这种说法对吗 说说你的理由。
26、中央电视台拟拍一部电视连续剧《孙中山》,假如你是编剧,请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合理想象,为孙中山设计一段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聚焦中考典型题
27、(2006年,重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在( )
A、广州 B.武汉 C.日本东京 D.法国巴黎
28、(2006年,青海)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29、(2006年,福州)今年是辛亥革命95周年,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30、(2006年,长春)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1、(2006年,陕西)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2006年,湖南岳阳)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3、(2006年,湖南常德)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禹《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 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页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厂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五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进步?
开放研究典型题
34.(结论开放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你同意哪一观点,说明理由。
第8课 辛亥革命
1.A 2.D 3.D 4.C 5.D 6.B 7.C 8.C 9.D 10.D
11.A点拨:封建专制制度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2.B点拨:关键词是“直接影响”,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瓦解。
13.C
14、D点拨:判断一场革命是否成功,需结合革命的任务与本来的目的。
15.C点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6.(1)兴中会。(2)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7、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这两条口号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明确了大陆和台湾是一个国家,不可分裂。
点拨: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使学生明白实现两岸统一是大事所趋、人心所向。
18、(1)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1917年,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继续斗争。(2)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的情况下,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发动一系列反清起义。在革命条件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制遭到破坏,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点拨:本题的设计强调了历史的课外活动,真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的历史活动情况。
19、中国近代史是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0、C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事件共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力。两个事件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选项分别从目的、进行方式、领导阶级及结果上进行了比较分析,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A、B、D三个选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但两次事件的领导阶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一点是相同的。同学们应切记,对单个知识的识记是学习的基础,但在复习阶段我们要着重做好知识内容的综合的整合和归纳,依据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分时段、分专题做好复习。本题即是对具有同一性质的事件的综合考查。
21、A点拨:②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洋务运动的功劳,④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22、(1)1905年,孙中山(2)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1912年元旦(4)虽然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了中华民国,表面上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独裁政府,中国并未真正地实现民主共和。
23、(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是革命不彻底,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封建势力投机革命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革命党人没有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2)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4、(1)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图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因为洪秀全所处的时代只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是先进的阶级,追求进步成为时代的必然。(3)提示:①应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的精神。②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③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本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5、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严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把掌握新军的袁世凯列为扶植的对象。袁世凯见风使舵。他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坐上大总统的宝座。他一方面派军队进攻武汉,一方面派人南下同革命党人谈判。武力逼宫只是袁世凯玩弄的手段而已,目的是骗取革命者的信任,而清朝的灭亡只是辛亥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是错误的。
26、各位同胞,今天同盟会成立了!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外有西方列强的欺侮,内有封建势力的统治。黑暗中国需要寻找出路!我们认为封建制度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根源。我们革命党人要团结起来,广泛宣传革命思想,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中国独立、和平、民主!让我们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指引下共同努力吧!我定当马前卒,不惜鲜血和生命推翻旧制度,迎接新曙光的到来!
点拨:本题为探究题,答案灵活机动,抓住同盟会成立的目的和作用即可。
27、C点拨:某些知识细节是复习中不被注重、且容易遗忘的。此类知识的识记可以重要事件为核心,对相关事件的地点、任务、背景、原因、目的、经过、结果等进行归纳性的综合识记。
28、D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重要基础知识的重点识记使此类题失分较少。
29、D点拨:这是一道陈述式选择题,难度不大,而且融入了生活情景,此题实际考查关于辛亥革命知识的识记。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核心和首发地,因此小张首先应去武昌。
30、C点拨:对历史剧的引入使题目贴近生活并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但也使题目具备了一定的迷惑性。“历史剧”所起只是导引的作用,解答时应明确本题的考查主旨: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事件是什么。
31、C点拨:本题是对孙中山事迹的考查。选项包括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四个重要活动,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项是正确的。
32、D点拨:此题是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及一些史实和近代社会性质的考查。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此,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33、(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3)洋务派。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
点拨:这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回答时首先读懂材料,并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还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直接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不同阶级、派别的不同反应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理解分析,则可得出结论。
34.(1)成功:①推翻了两前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失败: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③中国仍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控制。(3)二者统一(1)(2)解答。
点拨:本题为结论开放题,回顾辛亥革命的两方面作用来回答即可。
图2-8-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