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姓名: 学号: 班别: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2017·山东潍坊)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
A.制定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颁布《土地改革法》
C.制定“一五”计划 D.决定抗美援朝
2.1949年10月1日,历经沧桑的中国人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富强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4.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5.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美国
6.2015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是值得我们纪念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过去的血与火的激烈战斗,我们发自内心地对英勇的志愿军将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7.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8.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9.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关于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0.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广大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C.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D.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12.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C.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13.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4.“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201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0周年。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其中认识正确的是( )
行业比重 1953-1957年平均 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 重比例(%) 1957年农、轻、 重比例(%)
农业 4.5 52.8 [来源:Zxxk.Com]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快速,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资料,适合采用的有(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庆油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8.“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 )
A.抗美援朝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完成后
19.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表是1952—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统计表,这一阶段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017·湖北孝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下图是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根据图表判断其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经济结构比例( )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22.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正确的是( )
A.他是资本家,不能担任我们的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的话我们不能听 D.他懂业务,我们还是要听的
23.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24.胡绳说:“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是一心想中国富强的。问题是他过分相信了革命可以解决一切,不断革命,继续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作者对“文革”的认识不包括( )
A.“文革”是错误的革命 B.“文革”结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契机
C.“文革”应该被否定 D.“文革”也取得成果,应该肯定
25.“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的衣服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一五”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非选择题(26题15分,27题15分,共30分)
2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5分)
材料三 如图。
图A 图B 图C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3分)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反映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战略决策?是在什么时间在谁的带领下去完成该战略决策的?(5分)
(2)图二反映的是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哪位英雄?再列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分)
(3)图三中,A处发生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哪一次著名的战役?(2分)
(4)我们最终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