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测试(2.1--2.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测试(2.1--2.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22 13: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 对环境的察觉(2.1--2.3)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其中的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
D.其他饭菜的味没有火锅的浓
2.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3.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4.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 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 B.桥洞窄小,使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6.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经不能形成嗅觉
B.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触觉
D.皮肤各个部位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琴声婉转悠扬,我们是通过响度来判断乐器种类的
B.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是因为音调的不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是根据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D.会场内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控制噪声的
9.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降临的大雨;②声呐捕鱼;③超声波碎石;④B超探病;
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②④⑥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 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病人的痛觉消失??????? B.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 D.饼干太干了
12.下列有关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将闹钟放在密闭钟罩内,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13.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 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
C.外耳道→中耳→内耳 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14.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
A.鼓膜和大脑皮层? B.听神经和耳蜗 C.耳蜗和大脑皮层 D.鼓膜和耳蜗
15.下列关于人耳感知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这个声音与外界声音一样响
B.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给大脑,人就会感知声音
C.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动传给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其转化为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
D.人如果没有耳廓就不能听到声音
16.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从左到右音调依次升高
1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18.足球守门员看从远处飞来的足球,其眼球的变化是(?? )
A.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瞳孔由大变小 B.晶状体由大变小,瞳孔由小变大
C.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瞳孔由大变小 D.晶状体由小变大,瞳孔由小变大
19.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0.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 B.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共5题;共16分)
2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
22.完成下面的小题:
(1)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其中________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声呐 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如图所示,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再进行播放,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却都说像自己的声音。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听用录音机播放的自己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
24.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________?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________?.(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________?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________?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________?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7分)
26.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27.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8.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如图所示,让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乒乓球且轻触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了,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到月球上做,乒乓球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弹开;我们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________,让同一为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______(有关/无关),你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____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四、解答题(共3题;共17分)
30.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比较敏感。
(2)小娟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________。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________。
31.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________。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________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________(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________张开,使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3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吃火锅时,刚从锅里捞出的食物会比较烫,入口的时候会烫伤味蕾,影响味觉;故C符合。
2.【答案】B
【解析】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
3.【答案】C
【解析】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
4.【答案】D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的.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
5.【答案】B
【解析】站在桥洞里说话时,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桥洞两侧较近,声音传到桥洞两侧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不能区分说话声和回声,也就听不到回声了,C选项的说法正确。
6.【答案】 D
【解析】A.“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错误;B. 酸、甜是基本味觉,麻、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错误;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错误;D. 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正确。
7.【答案】A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振幅最小,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无规律,因此甲、乙、丙为乐音,丁为噪音,甲和丁发声体的材料不同,故音色不同,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A、琴声婉转悠扬,我们是通过音色来判断乐器种类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响度的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会场内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9.【答案】D
【解析】①雷声是下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用声呐可以探测鱼群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③医生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④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以获得人体内是否有疾病的信息.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⑤清洗眼镜片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10.【答案】A
【解析】剖腹产中采取局部麻醉,使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说明麻醉后病人的痛觉消失了,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说明人的触觉还在,说明两者互不影响是独立工作的。A选项正确,B、C错误,大脑皮层集中了人体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被麻醉就不是局部麻醉了,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胳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
12.【答案】D
【解析】A.小提琴是靠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抽出钟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
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D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耳的结构如下: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见A正确。
14.【答案】C
【解析】耳郭能收集声波,声波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形成听觉.
15.【答案】 C
【解析】A. 鼓膜受迫震动,振幅不变但空气里传过来声波会被削减能量减少,错误;
B C. 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B错误,C正确;
D. 在耳朵构造中,耳廓是位于头部两侧,前凹后凸,起收集声波的作用.没有耳廓听到的声音只会减小。
16.【答案】 D
【解析】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和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越来越慢,频率越来越小,因此音调依次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故C错误;
D、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瓶子里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音调升高,故D正确。
17.【答案】 C
【解析】左手浸入甲盆热水中,右手浸入丙盆冷水中,过一会儿适应后,同时放进乙盆温水中,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18.【答案】 C
【解析】根据眼球的成像规律可知,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较小,而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大;而瞳孔是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的多少,看近处物体时,瞳孔小,看远处物体时,瞳孔大。
19.【答案】D
【解析】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20.【答案】A
【解析】A、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正确;
B、声音的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变小,错误;
C、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错误;
D、根据以上三个选项的结果,错误。
二、填空题
21.【答案】(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由低变高
(3)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
(2)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左边的瓶子空气柱最长,所以振动最慢,音调最低;同理最右侧的音调最高,所以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由低变高;
(3)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直至无法听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2.【答案】(1)介质;温度
(2)A
(3)不能
【解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经过1次,A比B振动的快,A的音调高;
(3)太空是真空环境,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23.【答案】 骨传导;空气
【解析】平时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播的,而听用录音机播放的自己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两者之间有差异。
24.【答案】 (1)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传播没有介质,所以无法听到爆炸声
(2)声音传播速度比光速小,应先看到爆炸火光
【解析】(1)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传播没有介质,所以无法听到爆炸声;
(2)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速小,应先看到爆炸火光,后听到声音。
25.【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解析】(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三、实验探究题
26.【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正确
【解析】(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正确的。
27.【答案】(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解析】(1)甲和乙钢丝的粗细不同,拨动时发现乙钢丝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长度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满足条件的是乙和丙钢丝,所以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乙和丙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丙和丁钢丝松紧程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8.【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3)会;不能;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乒乓球且轻触乒乓球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说明了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故可以得出的结论:发声体在振动,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3)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到月球上做,观察到的现象是看到乒乓球被弹起,听不到声音,得到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9.【答案】(1)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2)有关;反射面越坚硬,反射声音越强
(3)逐渐远离纸筒B,直到听不见反射的声音为止,测出此时离纸筒B的距离,进行比较
(4)大理石
【解析】(1)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现象时,要保持探究的因素以外的条件相同,而要改变谈及的因素,题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就要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反射面的材料不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分析数据发现,大理石的反射效果最好,而海绵的反射效果最差,进一步得出结论反射面越坚硬,反射声音越强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我们就要用到转化的方法,即比较谁反射声音传播的距离远,具体做法是:逐渐远离纸筒B,直到听不见反射的声音为止,测出此时离纸筒B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要用到反射效果好的材料,从表中数据可得,反射效果最好的是大理石。
四、解答题
30.【答案】 (1)冷热
(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解析】(1)人体的皮肤具有冷觉、热觉、触觉和痛觉的功能,而人的手背部热觉神经末梢丰富,对热觉比较敏感;故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冷热比较敏感;
(2)痛觉使人体感知一定的疼痛,从而使人体躲避有害刺激,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没有痛觉并不好;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31.【答案】 (1)耳廓
(2)半规管;前庭
(3)[②]外耳道;⑨→⑧→⑤
(4)[⑥]咽鼓管
(5)咽鼓管;鼓膜
【解析】(1)耳廓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声波;
(2)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晕船、晕车、晕飞机主要与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3)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口腔相通;故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32.【答案】 (1)解:t= ×4秒=2秒,
v= ,悬崖与船的距离s=vt=340米/秒×2秒=680米。

(2)解:在t=4秒的时间内,船行驶的距离:
s1=v1t=20米/秒×4秒=80米,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米/秒×4秒=1 360米,
设司机鸣笛时船到山崖的距离为s ,
则:2s=s1+s2 , 所以s= =720 m,
司机听到回声船距山崖的距离:s′=s-s1=720米-80米=640米。
【解析】(1)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声音所走的路程就是船到悬崖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出悬崖到船的距离;
(2)旅客听到回声时船到悬崖的距离等于鸣笛时船到悬崖的距离减去船行驶的距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