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三下: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表格式 5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三下: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表格式 5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21 21: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愿意亲近土壤。 2、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难点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1、带领部分学生到学校后面公路边采集黏土样本,将一部分晒干、碾成粉末状,另一部分碾碎,保持原有水分。在学校后面山中采集腐殖土样本,晒干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保持原样。在学校沙坑采集沙石,洗尽泥土,晒干其中一部分。2、放大镜每组 2 只,塑料杯、过滤器、量杯、水等若干。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发现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师生归纳板书:沙、黏土、腐殖质 二、观察研究干燥的腐殖土、黏土和沙的特征1、师:(出示实验桌上的干燥的腐殖土、黏土和沙)上课前,老师和一部分同学到学校后面的山上、公路边和沙坑里分别采集了腐殖土、黏土和沙,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特点。2、讨论观察研究方法。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观察它们?看谁的方法多,办法新。3、学生自主观察研究。4、学生描述、交流、讨论。 三、观察研究潮湿的腐殖土、黏土和沙的特征。1、(指名同学回答):随老师去采集这些物体的时候,你们看见它们都是干燥的的吗?它们是怎样的呢?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观察研究它们,比一比,看哪个组又有新的发现。3、学生自主观察研究。4、学生交流。 四、实验探究腐殖土、沙和黏土的渗水现象。1、教师演示引导,师生设计实验并猜想实验现象。师:(出示实验装置)如果我们向装有腐殖土、沙和黏土的漏斗里加入很多的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师:漏斗里的沙、腐殖土和黏土是装一样多,还是多的多少的少呢?为什么?2 、学生实验观察。3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分析讨论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4 、师生交流土壤渗水、保水性能的好坏对植物的生长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师:如果土壤里渗水快了或者慢了,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五、做土壤沉淀实验,为后面的继续研究做准备。
板 书 设 计
我们周围的土壤 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与实践,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实践,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区分土壤的种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亲自到野外采集几种土壤:黏土、砂土、腐殖土。大小不同的杯子,漏斗、水、纱布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土壤 (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2、研究土壤的成分 (1)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2)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 土块要轻放。2、 搅拌要彻底。3、 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4、 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 (3)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3、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3)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学生阅读资料) (4)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5)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6)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 (7)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 (8)提问:我们还可以用那些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9) 学生分组活动(1用放大镜看2用手捻一捻3握一握) 三、课后拓展 1、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2、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清徐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3、学生思考、回答。 4、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板 书 设 计
了解土壤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种类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科学知识: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国才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土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铲子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盆长期生长在贫瘠土壤里的花让学生观察后,问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汇报并说出各种原因,其中有的学生说出了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 教师:就势的导出课题,对就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肥 沃 的 土 壤。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活动一: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户外活动,仔细观察。 捡一些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回班级 2、活动二: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干落叶是什么颜色?湿落叶是什么颜色?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小组读图、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植物尸体。 (2)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土壤里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各种各样的虫子及虫子的尸体。那么表层土的养分来自哪里呢?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物尸体。 (3)指导学生读书了解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4)深刻理解的腐殖质的作用。 教师拿出两盆吊蓝花:一盆长得好,一盆长得坏,让学生看到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初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三)拓展延伸: (1) 思考:腐殖质的作用这么大,你怎样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用到实 际生活中去给土壤增加肥力呢? 学生讨论回答。 (2)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回家收集有关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的资料,(为下节课作个肥料袋做准备)多看一些走进科学的电视节目。提醒学生坚持写观察记录。总结全文学生读一边课文。
板 书 设 计
肥沃的土壤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腐殖质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3、环境目标: (1)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2)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能提出一条以上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教学重点 1、利用模拟试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组实验用具(每组一份):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2块砖块、2个大的托盘。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看大自然一角——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影像资料。 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我们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充满着勃勃生机。感谢这默默无闻肥厚的土壤吧,我们的大地母亲,是您承载着生命和希望!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土壤对于生命是那么的重要,我们要加倍爱护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 (板书课题:7 土壤的保护) 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 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又会有那些感受呢? 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1)学生看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一定会被震撼,老师可适时简单讲述母亲河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学生通过看还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 由此还可能提出: 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 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 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 (3)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黄河的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水和土的流失实验 1、学生分组实验准备。 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 2、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3、实验结果。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壤土的作用。 (二)探究黄河水黄的原因 1、引导学生再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2、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水黄的原因:黄土高原地貌、森林过渡砍伐,植被破坏,暴雨洪水的冲刷等等。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观看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景象资料。 2、水土流失的危害现象:河床升高、湖泊变浅、土壤肥力衰减、旱涝频繁,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 3、了解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相关的触目惊心的数据。体会土壤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四)土壤的保护 1、学生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间的关系。 2、学生讨论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杜绝不合理的矿产开采等等。
板 书 设 计
土壤的保护土壤养育 保护动植物 人类提供产品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 讨论,发表意见 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 积极发现问题 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板 书 设 计
2.1果实和种子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根和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 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板 书 设 计
2.2根和茎 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观察茎的作用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叶和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过程与方法: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叶得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桃花(或油菜花)、镊子、放大镜、透明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捡拾、采集一些不同植物的叶子;教师提前为各班准备两盆植株、品种相同的植物,供做对比实验用
教 学 过 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4、小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就像一个食物加工厂,能够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 5、视频资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读一读: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4、观察、讨论:这些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5、小结:不同植物的叶子大小、颜色、形状、轻重、软硬、质地都不相同,但一般都含有叶片、叶柄两个部分。在某些叶柄的基部还可以看见很小的结构——托叶。 6、既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你可以把带来的叶子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7、小组分类活动。 8、汇报交流分类情况。 9、小结:相同、相近品种的植物的叶子在形状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管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它们在植物的生长中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
10、植物叶子的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1)如何设计实验? (2)需要哪些材料? (3)准备如何研究? 3、利用电子幻灯片作方法指导 4、介绍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预测:两个星期以后,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豆苗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雄蕊?? 花药???????????????????柱头 ????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自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异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依靠外力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大部分的花既可以自花传粉又可以异花传粉。 3、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4、交流: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 5、讨论:虫媒花和风媒花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6、视频:植物如何传粉? 7、拓展: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2.3叶和花 制造花粉 接受花粉 保护未开的花 吸引昆虫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难点 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6、?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7、?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8、?同学们抒发感想。? 9、?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5、?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25(师出示一株番茄的植物图),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3、?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板 书 设 计
2.4植物和我们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板 书 设 计
3.1认识固体 研究固体的性质 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2、结晶实验。(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板 书 设 计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3.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2、学生思考。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二)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3.3认识液体 液体 天平 水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板 书 设 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食用油 水 蜂蜜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教学难点 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 学 过 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二)、学生自主学习。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3)汇报实验结果。3、小结: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课后延伸: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板 书 设 计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借物漂浮 减轻自身重量 水中加盐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4.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关于天气预报前的工作量。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3、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合作学习善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 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 学生:彩笔
教 学 过 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A“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猜猜这是什么?(雨)
B“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风)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3、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4、谈话: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想研究些什么?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过渡: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阅读短信内容,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信息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揭示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归纳:天气预报的途径。 5、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下,天气预报时,播音员常从那几方面描述天气呢? 生;气温、风力、风向、未来几天气温、人们注意什么?……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6、天气预报时,大家一定注意到一些气象符号,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呢?我们来认识认识。 7、认识和发现气象符号。 8、这样设计气象符号有什么好处呢? 9、过渡: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气象符号来记录天气变化情况,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书43页。 10、说明设计要求:1、设计要简单、易记、方便。 2、小组交流,看谁最有创意。 3、汇报、展示、评议。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讲解:1、百叶箱的功能。 2、气象工作通过那些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资料-----做出预报。 a.海、陆、空——-获取信息 b.卫星——-自动地面站——-分析资料 c.地面站——--做出预报 强调: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是有差异的。讲解:如今,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先后自主研制了风云1号、2号气象卫星,并在全国建立了许多观测站,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 12、过渡:150多年前,古代人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他们又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书44页有几条谚语请同学们读一读。 (六)、开拓视野,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今天天气怎么样 途径 ↑ 关心← 天气 →内容 ↓ 符号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4.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教学重点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 学 过 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板 书 设 计
气温有多高 测气温----看结果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4.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 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 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2. 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3. 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制作雨量器 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 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六、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板 书 设 计
雨下得有多大 做量雨器----记录结果 夏雨和生活、生产的关系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4.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3.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知识与技能: 1.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2.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3.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2.体会到灾害性天气——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 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 (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问题与困难1:方位的认识。 解决方法: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在操场上的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 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 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 (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 (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 (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板 书 设 计
今天刮什么风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向标和风力计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4.5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什么样的吗?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补充。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7.小结。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板 书 设 计
气候与季节 家乡的气候特征 动植物的变化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5.1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 2.会描述观察所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难点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用感官观察事物 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用工具观察事物 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全班交流汇报。 观察四种茶叶 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五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板 书 设 计
观察 肉眼看、耳朵听、用工具观察


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
课 题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过程与方法目标: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预测一杯水的容积各组操作测量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主要教学环节: 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全部烧完一炷香 烧一半 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学生分组探究 全班交流 参考资料:珠峰测量: 珠峰,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板 书 设 计
测量 电子秤、气压计、血压计 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