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 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C. 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D. 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答案】C
2.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d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 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D. 某有毒物质污染湖泊,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
【答案】B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
B.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C. 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不都是细菌
D. 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高
【答案】B
4.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A. 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B.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C. 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 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D
5.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碳的不良排放有关。下图为生态系统“碳”的循环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A、B1、B2、B3、C分别为一个种群,如果某种生物被过度捕杀,的数量就可以维持相对稳定
B. 为了提高B3的产量,人们往往需要投入一些饲料,饲料中的能量不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
C. ②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减少雾霾天气,应该提倡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
D. 若B3中某生物能依据B2中某生物的气味、声音等进行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从生产者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100%
C. d代表用于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 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答案】B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B.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 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才能长期维持稳定
【答案】C
8.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l04kJ/(m2·y)
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25%
D. 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B
9.蝴蝶为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有14000多种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6平方米草地上有8只蝴蝶可以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
B. 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C. 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种群密度
D. 蝴蝶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10.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
B. 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
【答案】C
11.下图是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是图中的A
B. 图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碳在B、C、D、E、F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 若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答案】A
12.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 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 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 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答案】B
13.下列对该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a为环境被破坏,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变化
B. 甲为下丘脑,a为寒冷刺激,b、c分别代表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毛细血管舒张
C. 甲为农田害虫,a为喷施农药,b、c分别代表产生抗药基因,种群数量减少
D. 甲为同化量,a为太阳能,b、c分别代表呼吸作用热能散失,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答案】A
14.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C
1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A. 该现象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B. 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
D. “又生”一般存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16.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惯,因为“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下列有关分析,不科学的是
A. 茱萸可适当改变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
B. 茱萸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
C. 茱萸与秋蚊之间传递的化学信息
D. 茱萸、秋蚊和虫害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答案】D
17.下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 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 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A
18.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在该河流的AB段上,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
B. 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D. 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B
19.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20.人工湿地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如图)。对该人工湿地作用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其中化学耗氧量(COD)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生化耗氧量(BOD)表示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调查结果显示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
/
项目
COD(mg/L)
BOD(mg/L)
总氮量(mg/L)
进水
750
360
700
出水
150
50
25
A.COD、BOD值越高,说明污染程度越低
B.植物的吸收作用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群落结构多种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D.物质的分解只依靠无氧呼吸的微生物完成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长沙市开福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
(1)图中共有____________条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鳙鱼和浮游动物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2)图中缺少能量输入和输出的途径。从能量的输入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从能量的输出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摇蚊幼虫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由此推测,该生物在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捕食和竞争 (2)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输入的能量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3) 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和消除有机物污染
22.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和能量(单位:×107kJ)流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种类
基本成分
植物
玉米、大豆、杂草
动物
人、畜禽、灰鹤、蜗牛、玉米螟等
微生物
多种细菌和真菌
/
(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 结构的复杂性.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2)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与大豆间种能够使玉米长势更好的主要原因 .
(3)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请写出一种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 .
(4)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l07kJ.
(5)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低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 ,而栽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 ,所以需要合理密植.
【答案】(1)垂直 抵抗力(2)互利共生 根瘤菌能够通过固氮作用提高土壤中氮养料的含量
(3)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4)3(5)固定的太阳能太少 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23.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图1为该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每个营养级中的数字代表未被利用量,箭头中的数字代表同化量[能量单位:J/(cm2 ?a)],图3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分析回答:
/
(1)图1中的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__。
(2)由图2可知,草食动物的同化量是________________,由生产者到草食动物,能量传递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尸体的能量外,还应包含______________。
(3)图3中,若A表示草食动物所摄入(吃进)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O2 (2)62.8J/(cm2·a) 13.5% 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3)草食动物的同化量 草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图甲中至少存在__________条食物链,蛇和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l/2来自蟾蜍,1/2来自鼠。若蛇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______的同化量,C为用于__________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B/E。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3 竞争和捕食(2) b=75a (3)草 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大于 (4) 生物的种间关系 负反馈(或反馈)
25.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藻类植物)固定太阳能与水深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近海水域水深_______ m时,生产者数量可能最多。
(2)按颜色来分,藻类植物主要有红藻、绿藻和褐藻,它们往往在同一海洋区域海水分布的位置分别是____________(填深、中或浅),这种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的能力。
(3)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主要是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人类对海带(褐藻)过度捕捞,褐藻急剧减少,绿藻、红藻等其他藻类植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又趋于稳定,此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1) 10 (2)深、浅、中 垂直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3) 消费者和分解者 (4) 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