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B. 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S型细菌与R型细菌致病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艾滋病病毒(HIV)浸染人体细胞后合成的RNA--DNA和双链DNA分别需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D.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答案】B
2.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25%?50%
C. 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喊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D. 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
【答案】A
3.RNA聚合酶能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因为在细胞内遗传信息转录与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到解旋酶
B. 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一定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
C. 转录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消耗脱氧核苷酸
D. 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其细胞质内应存在有活性的呼吸酶
【答案】B
4.关于“噬细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5.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①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中甲;②转至含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1代;③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1代的结果
B. 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2代的结果
C. 位于丁管上部的DNA含有15N和14N
D. 探究过程采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答案】D
6.将蚕豆(2n=12)根尖细胞中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后移入普通培养液中培养。取不同细胞周期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检测到的染色体形态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根据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检测到a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尚未进入第一个细胞周期
B. 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均为b类型
C. a、b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会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 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b、c染色体各6条
【答案】B
7.下图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内,所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两者都只有①
B. 前者只有①,后者有①②③
C. 两者都只有②③
D. 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③
【答案】D
8.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无荚膜R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发病;有荚膜S 型细菌使小鼠发病)
A. R 型细菌与S 型细菌DNA 混合后,转化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用S 型细菌DNA 与活R 型细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S 株菌落和R 株菌落
C. 用DNA 酶处理S 型细菌DNA 后与活R 型细菌混合,可培养出S 型细菌菌落和R 型细菌菌落
D. 格里菲思用活R 型细菌与死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这就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B
9.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 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 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细菌
D. 丁组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
【答案】D
10.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分别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以获得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
D.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35S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B
1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核中某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B. ②是A、U、G、C四种碱基
C. ③杂交区域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
D. ④处DNA双螺旋重新形成
【答案】B
12.对酵母菌进行诱变、筛选,得到分别由于基因1、基因2突变所形成的突变体1、2。突变体1的分泌蛋白沉积在内质网无法到达高尔基体;突变体2的分泌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无法分泌到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1位于内质网中,基因2位于高尔基体中
B. 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4C标记的葡萄糖,以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C. 正常细胞中能进行生物膜成分的更新,这两种突变体细胞中不能进行膜成分更新
D. 正常细胞中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经过了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答案】D
13.下列人体细胞所发生的生命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分解葡萄糖
B. 唾液腺细胞的内质网对唾液淀粉酶进行加工
C. 传出神经元的高尔基体转运神经递质
D. 在胰岛B细胞的细胞核中转录胰岛素基因
【答案】A
14.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肽键数,游离的氨基数与肽链数有关
B. 一条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结构可以有两种
C. 某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数n+m
D. 脱水缩合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及tRNA的参与
【答案】B
15.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由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加工
B.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
C. 胰岛B细胞中除了合成膜岛素外还能合成RNA聚合酶
D. 指导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存在并表达
【答案】D
1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翻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上可结合两个tRNA,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
B. 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此过程有水的生成
C. 若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翻译时一定需要51种tRNA参与
D. 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可能不变
【答案】C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绵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 一个氨基酸由mRNA上三个相邻密码子参与控制形成
C. 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转录翻译形成
D. 艾滋病病毒在活细胞中产生子代病毒时需逆转录酶参与
【答案】D
18.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B. 该动物种群中关于体色纯合子有3种
C. 分析图可知,该动物体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
D. 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
【答案】C
19.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②④过程分别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酶[来源:Z.xx.k.Com]
B. ③过程中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来源:学+科+网]
C. 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B
20.下图为苯丙氨酸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失活,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受阻,组织细胞中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蓄积,表现为智力低下、毛发与皮肤颜色较浅等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一个基因可能会影响多个性状表现
B. 生物的一个性状只受一个基因的控制
C.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D. 在婴幼儿时期限制对苯丙氨酸的摄入可缓解患者的病症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小组用遗传物质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病毒α、β(病毒α和β无相同的抗原)分别感染小鼠甲、乙,然后提取小鼠甲、乙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悬液并分别装在试管A和B、C和D中,离心分层后向A和C试管中加入从小鼠甲提取的效应T细胞,向B和D试管中加入从小鼠乙提取的效应T细胞,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上清液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的试管是____________,该实验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效应T细胞来自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被HIV感染的机体的效应T细胞的量显著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效应T细胞是否具有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作用(2)A和D保温时间过长,病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而被释放出来(3)T细胞和记忆(T)细胞艾滋病病毒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其不能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
22.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分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__________________。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显性基因能正常表达,而隐性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两种情况)。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2:2:48:48,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___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中“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种,S型菌有SI、SII、SIII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II型菌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III型菌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日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答案】(1)终止密码(子)1/6不转录、不翻译、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编码的蛋白质活性低(2)4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3)SIII
23.下图中的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消耗的有机物是ATP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a链形成后,通过____________进入细胞质中并与核糖体x结合。
(3)已知过程②的a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a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0%和20%。则与a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__。
(4)过程③中,y转运氨基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若合成蛋白质b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最多由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5)在一个细胞周期,过程①中经历起始点的次数是____________次。过程①②③都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其中配对方式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__过程。
【答案】(1) 脱氧核苷酸 (2) 细胞核 核孔 (3)25% (4)GUU 20 (5) 一 ②
24.下图为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相关模拟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过程要顺利进行,还需向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或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3)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现发现一种新型抗生素,请你根据上述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这种抗生素能否阻断细菌DNA和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C、D 4支试管,各加入足量的ATP、核糖核苷酸、相关酶的混合溶液。
第二步:向A试管滴加适量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水溶液,B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同时A、B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向C试管中滴加适量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D组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同时C、D试管中加入等量相同的人体DNA。
第三步:把A、B、C、D 4支试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该实验有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__种实验结果,如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抗生素只阻断细菌DNA的转录,不阻断人体DNA的转录。
【答案】(1) 转录 翻译 (2) tRNA 核糖体 等量的蒸馏水 等量相同的细菌DNA 抗生素水溶液 4支试管中有无RNA的生成 4 A试管中无RNA生成,B试管中有RNA生成,C、D试管中均有RNA生成
25.下面表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若人体内缺乏酶1,则饮酒后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若人体内缺乏酶2,则饮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导致脸红,称为“红脸”。若上述两种酶都有,则乙醇能彻底氧化分解,人表现为“基本不醉”。
(1)据图分析,A基因和b基因在人类前后代遗传时,遵循_______定律。
(2)A基因转录生成的RNA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这一过程在_____(细胞核∕细胞质)中完成。
(3)图示乙醇代谢途径说明,人的酒量与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直接相关。
(4)一对“红脸”夫妇所生的三个子女中,一个儿子饮酒“白脸”,另一个儿子饮酒“基本不醉”,已知父亲基因型是AaBb,则母亲的基因型是______,女儿也是饮酒“基本不醉”的概率是________。“白脸”儿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
【答案】(1)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细胞核 (3)酶(酶1和酶2)(4)AaBb3/16aaBB或aaBb或a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