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33张PPT)+教案+相关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33张PPT)+教案+相关音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5 13:58:08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二则虽有嘉肴《礼记》@同学们上边图片展示的美食好吃吗?生活中如此,美食只有尝了我们才知道味道的甘美,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都没有认真学习又怎么能学的好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向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文学常识《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运,《礼记》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正义》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听读朗读】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弗( )
教学相长( )
jiā yáoqiǎngyuèxiào xué
fújiào zh?ng【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读出节奏】虽有嘉肴 虽有 嘉肴,弗 食,不知其 旨也。
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疏通文意即使好、美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用鱼、肉做的菜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会知道(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省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推动、促进大概同“敩”,教导所以同“说”,傅说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简言之:从“佳肴”写起,通过类比推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合作探究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由“佳肴”引出“至道”;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3、写出同《虽有佳肴》主旨相近的一句诗句。 文章通过层层类比和推论,精辟的阐明了教和学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主旨归纳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层层类比推论,说理深刻,逻辑严密。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脉络梳理虽有佳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通假字《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
同“敩”,教导yuè文言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
)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予以保留;
换: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调:特殊句式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删:删去无须译出的虚词
补: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变: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22、《礼记》二则
课题
《虽有佳肴》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流程
虽有嘉肴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一):
美食图片展示
同学们上边图片展示的美食好吃吗?
生活中如此,美食只有尝了我们才知道味道的甘美,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都没有认真学习又怎么能学的好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向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导语(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品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运,《礼记》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正义》,《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嘉肴( jiā yáo ) 自强(qiǎng ) 兑命( yuè) 学学半(xiào xué) 弗(fú)
教学相长( jiào zh?ng)
3、【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全班齐诵读课文。
四、【读懂文意】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字词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
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会知道(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简言之:从“佳肴”写起,通过类比推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由“佳肴”引出“至道”;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写出同《虽有佳肴》主旨相近的一句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层层类比和推论,精辟的阐明了教和学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七、【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层层类比推论,说理深刻,逻辑严密。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八、【拓展延伸】
一、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二、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予以保留;
换: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调:特殊句式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删:删去无须译出的虚词
补: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变: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九、【文言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十、【自我总结、反思促教】